安全農業

紅龍果莖潰瘍病防治策略

  紅龍果莖潰瘍病 (Pitaya stem canker) 由本研究室證實為由真菌引起之病害,主要為害紅龍果的莖、花瓣苞片及果實,其病徵在莖部初為小黃點,後漸擴展為橘色及褐色斑並產生突起之柄子器,嚴重時會導致莖部腐爛情形,果實亦有類似病徵,尤其果實被害後影響外觀,導致賣相不佳,嚴重降低其商品價值,限制紅龍果的生產,為近年來紅龍果生產重要限制因子。紅龍果莖潰瘍病防治方法有一、使用未發生此病害之果園取得之無性繁殖體做為種苗來源;二、嚴格實施清園,剪除罹病莖節並移出果園銷毀;三、發病果園的灌溉方式應盡量採用滴灌或溝灌,而勿用高空噴灌設施,以減少田間二次感染的可能性;四、適當的栽培管理,選擇通風良好、日照充足的田區種植,避免昆蟲、蝸牛及螞蟻取食以降低傷口之形成;五、適當的修剪枝條,可減少枝條相互碰觸產生傷口,以減少病原菌之傳播;六、本病好發於高溫多溼時期,雨季時應加強藥劑防治,可參考目前推薦於防治紅龍果炭疽病之殺菌劑,一併進行莖潰瘍病防治。

單位:嘉義分所植物保護系

  • 圖1.紅龍果莖潰瘍病病徵,於果實及莖上產生黃色或褪色凹陷病斑。
    圖2.紅龍果潰瘍病斑最後變成褐色木栓化組織,其上出現之小黑點為病原菌柄子器,內有許多做為病害傳播之分生孢子,較老之木栓化病斑常有龜裂現象。
    圖3.罹病嚴重之莖節,病斑常癒合造成大面積黃化腐爛。
最後異動時間:2014-02-17 15:18: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