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帶小米回部落-傳統品系田間觀摩推廣行動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於112年4月25日辦理「帶小米回部落-傳統品系田間觀摩推廣行動」,說明作物種原庫保存了曾經在臺灣幾乎要流失的小米種原、小米種子分贈相關服務及小米在地保種成果,並於該所試驗田區展示100種臺灣的小米品種系。現場更邀請許多原住民部落的長老蒞臨,透過部落耆老們的共同記憶,大家一同在田裡辨認哪些是自己部落以前種植的小米品種,回憶多年以前小米收成的感動時光。

結合2023國際小米年 展示100種台灣本土小米種原

農試所說明,小米可在乾旱的土地上以最少的成本投入生產,是各國因應氣候變遷提高糧食自給率和減少依賴進口穀物的理想解決方案,也因此聯合國農糧組織FAO (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宣布2023年為「國際小米年 (International Year of Millets, IYM)」,主要目標為提升對小米營養和健康的重視,並引導政策關注小米,呼籲各國重視小米是因應氣候變遷衝擊的潛力糧食作物。

該所特地將所收集的100種代表臺灣的小米種原種植於田間進行展示,這些品種(系)大部分源自於原住民部落,包含泰雅、布農、魯凱、排灣及達悟族等的地方品種。

原住民部落在地保種 小米回家 復興傳統文化

小米為原住民族的傳統作物之一,有重要的文化意涵,但隨著時代變遷,曾幾何時小米品種在原住民部落幾乎流失,後蒙臺灣大學郭華仁教授於2011年自美國國家種原庫引回美國學者Wayne Hazen Fogg博士1977年在臺灣收集的小米種原100個品系,使流失的傳統小米品系得以失而復回。該所表示,當時國家作物種原庫收到的種原每個品系僅有100粒種子,立即進行種原繁殖,並將部分種原儲存於低溫、低濕及防震的庫房中,以延長種子的壽命;另一方面,該所推廣原住民部落進行小米在地保種的工作,小米重回部落後,除了食物回來了,帶動語言、文化、傳統也陸續被找回來了,所掀起的漣漪令人感動。

農試所副所長蔡致榮表示,小米回部落後,有的人進行原民傳統的混作栽培、有的人投入食農教育、也有人致力於找回族語及傳統文化等等,一份種原最珍貴之處是它能被人們利用,小米從美國引回來,公部門進行永續保存,原民部落利用小米種原創造價值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案例,也歡迎有更多的原住民部落向農試所申請小米種原帶回部落種植,讓不同品系的小米在台灣土地上繼續繁衍生息。蔡致榮強調,在地保種工作能使小米與環境共同演化,發展出適應各地環境氣候的品系。種原庫的功能是將作物種子做最適當的保存,而農民保種可以說是「藏種於農」,讓作物在氣候變遷中,篩選出適合當地種植環境的品系,其與作物種原庫的重要性相輔相成。

 

聯絡人:

農業試驗所主任秘書謝廷芳  電話:04-23317003

作物種原組組長陳 述            電話:04-23317807

  • 圖4_農試所作物種原庫將保存的100種小米種植於田間展示.jpg
最後異動時間:2023-04-25 13:37: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