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研究

栽培密度對玉米生育及產量之影響-Ⅱ.子粒充實期

作者:姜義展、魏夢麗、陳烈夫、劉大江

摘要:

本試驗採用玉米品種臺農一號為材料,以吐絲期具不同營養生長量但吐絲後具有相似生育環境之處理,探討子粒充實期間植株產量生理性狀表現。於1991及1992年秋作進行田間試驗,行距約為75cm,株距分為11與22cm兩種處理,第一年試驗於吐絲期將部份小區株距自11cm間拔為22cm,第二年於雄穗分化始期與吐絲期進行相同處理,又於吐絲期將部份小區株距自22cm間拔至44cm,分析子粒充實期間不同器官之乾物質與氮素累積性狀,解析對產量的影響。密植栽培降低植株在吐絲期之營養生長量;吐絲後如維持相同株距,則吐絲期營養生長量較低之處理,植株在子粒充實前期(吐絲後0~24日)及後期(48~65日)的單株乾物質生產量較高,但分配至子粒之比率則較低。子粒充實前期所生產的光合物質平均分配於子粒及果穗其他部位,器官間可能有競爭現象,以疏植區最為明顯。吐絲期營養生長量較低之植株於充實中期,及吐絲期營養生長量較高之植株於充實後期,其全株光合物質產量不足以供應子粒充實之需。在氮素累積性狀方面,吐絲期氮素累積量較低者,於子粒充實前期與中期(吐絲後24~48日)有較高的氮素同化能力。多數處理於子粒充實全期之全株氮素累積速率低於子粒氮素累積速率,以充實中期的差異最為顯著;但吐絲期營養生長量與氮素累積量最低之處理,可同化較多量氮素,反而表現較佳之供需平衡關係。玉米植株氮素利用效率因密植而升高,主要受氮素吸收效率影響。如吐絲期營養生長與氮素累積量不同,而吐絲後維持相同之行株距,其氮素利用效率與多數組成因子之表現並無顯著差異,顯示臺農一號玉米品種之氮素利用對栽培密度呈現較為穩定的反應。吐絲期乾物質與氮素累積量較低之處理,植株在吐絲後具有較高的光合物質與氮素同化作用能力,對子粒產量具有明顯的補償及緩衝作用。

關鍵字:玉米、栽培密度、子粒充實、乾物質累積、氮素累積、氮素利用

最後異動時間:2023-11-21 08:28: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