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研究

稻屬種間雜交擴大栽培稻之遺傳變異Ⅰ.引進野生稻種原之特性評估

作者:李長沛、陳彥雄、陳治官、曾東海、陳正昌、賴明信、郭益全

摘要:

本文描述本所於民國78年自IRRI引進,分屬9個種的25個野生稻系統之種種農藝性狀,以建立稻屬種間雜交擴大栽培稻遺傳變異之基本資料。在本所環境條件下經兩個期作之觀察評估得知,各引進野稻種均具芒、柱頭外露、二次枝梗稀疏及極易落粒等特性。除O. australiensis為「無葉耳」及「白色柱頭」外,其它稻種均有葉耳且柱頭為紫色。大體而言,不同的種有不同的生長特性及外表形態;而同一種除開花時間、穗軸角度、穗抽出度、穗型、芒色與種皮顏色較一致外,各系統的性狀表現不一。期作對各野生稻種的生育日數、稈長、分蘗數及穗長之影響較顯著,而以稈長及分蘗數之差異最大。在第一期作環境條件下,有13個系統(包括O. barthiiO. australiensisO. officinalis三稻種及O. punctata半數的系統)不抽穗,其餘抽穗者之生育日數及株高均比二期作顯著增加。野生稻之開花時間介於清晨6點到下午4點之間,隨系統而異,雜交授粉時間應隨所使用野生稻種原之不同而有所調整。野生稻種雖有二倍數與四倍體之分,但僅從外表形態難以分辨出其倍數性。

關鍵字:稻屬、種間雜交、栽培稻、遺傳變異、野生稻

最後異動時間:2023-11-22 10:52: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