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研究

影響碳水化合物自米果穗軸轉移至子粒因素之研究-3. 果穗上、下位子粒於充實期間之醣類濃度與代謝酵素活性變化

作者:林淑雰、劉大江

摘要:

本試驗以單雜交玉米臺351號與臺農育365號為材料,兩者具相同母本及不同父本,且後者子粒充實性優於前者,於1986及1987年秋作進行田間試驗,在吐絲後連續針對果穗上位(自穗基算起之80~90%長度)及下位(20~30%)子粒與穗軸髓部組織取樣,分析糖類組成及數個與蔗糖代謝及澱粉合成有關酵素之活性,以瞭解基因型間與著生部位間子粒充實性差異的原因,供為進一步探討碳水化合物自玉米穗軸轉移至子粒因素研究之基礎。子粒葡萄糖濃度自吐絲後7日(7 DAS)起快速下降,蔗糖與可溶性糖濃度則以13~20 DAS最高,但除蔗糖外,子粒充實初期之糖類組成均不足以說明充實能力或速率間的差異。上位子粒之sucrose synthase與ADPG-PPase活性多以臺農育365號較高,尤以後者之差異最為明顯,且上位子粒之活性均低於下位子粒,但由於各部位子粒兩個酵素的活性遠超過因應子粒充實速率的需要,尚難定論與影響子粒充實的機制有關。吐絲後初期上、下位穗軸髓部的澱粉濃度高達46.7與29.4%,TNC(total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濃度亦高達89.9與77.6%,其後雖然下降,但均以上位髓部較高,成熟期髓部TNC濃度維持於20%以上,顯示碳水化合物可順利供應至穗軸,而由穗軸轉移至子粒的過程最可能影響子粒充實性狀。本試驗亦分析果穗髓部sucrose synthase、ADPG-PPase與invertase活性,認為除對吐絲後初期之澱粉累積具重要性外,穗軸三個酵素對碳水化合物轉運及子粒充實並不具有特殊意義。

關鍵字:玉米、子粒充實、醣類代謝、酵素活性

最後異動時間:2023-11-23 08:54: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