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研究

水稻期作與地區間產量及產量構成要素之品種間差異

作者:蔡金川

摘要:

本試驗以秈稉稻各十五個品種為材料,分別於臺北及臺中地區進行兩期作之田間試驗,調查各品種之抽穗期,並於成熟期測定產量與產量構成要素。目的在探討水稻品種於不同期作或地區間,對於產量及產量構成要素之表現狀況,及其品種間之差異,所得試驗資料,可供育種家之參考應用。
由試驗結果得知,秈稉型品種第一期作之產量高於第二期作,臺中大於臺北地區。產量及產量構成要素之期作間或地區間之差異,及品種間差異皆達1%水準的顯著性差異。其他之交感作用大部分亦極顯著。而產量構成要素方面除了千粒重之外,其餘與產量之變異並不一致。
不論期作或地區,表現高產品種為臺農67號(Tainung 67)、臺南5號(Tainan 5)、臺東29號(Taitung 29)、臺中秈10號(Taichung Sen 10)及嘉農秈11號(Chianung SEN 11),而期作性豐收之品種,第一及第二期作分別為臺農62號(Tainung 62)、高雄秈7號(Kaohsiung Sen 7)與豐錦(Toyonishiki)、臺農秈12號(Tainung Sen 12)這些品種大部分屬於穗數型。穗數之環境(期作、地區)間之品種相關係數皆為正相關,表示穗數對不同環境有較穩定性之表現。

關鍵字:產量、產量構成要素、期作

最後異動時間:2023-11-23 10:04: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