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研究

水稻分蘗之生理研究-Ⅴ.穀粒充實期間氮含量變化與產量之關係

作者:張富洲、劉大江

摘要:

本試驗以大粒型水稻品種Pegonil與中粒型品種臺農67號,及以後者為輪迴親經回交5-6次並自交6-7次且具大粒特性(千粒重為32-34g)後代品系為材料,探討單一大分蘗在抽穗後之氮素累積與利用性狀,以瞭解對產量生理的影響。試驗結果顯示回交後代BC-5之產量高於臺農67號,BC-6產量則與臺農67號相近,又以Pegonil產量最低。抽穗期葉面積及單位面積葉片氮素含量不能反應產量表現,如以抽穗期單位葉面積及單位面積葉片氮素含量為基準計算產量效率,則仍以Pegonil最低,其餘三個品種(系)間的差異較小。回交品系在抽穗後具有較高的相對累積氮素能力,顯示穀粒充實期間的氮素供需較為平衡,可能與高產潛能有關,建議為一值得利用的優良生理性狀。Pegonil及BC-6品系於抽穗期之葉片氮素、葉綠素及可溶性蛋白質濃度均高,但前者各項濃度在穀粒充實期間急速下降,後者則否,顯示不同之老化及氮素再轉移速率,應與產量表現有密切關係。二期作稻抽穗期葉片葉綠素濃度高於一期作,但可溶性蛋白質與葉綠素濃度比值則顯著以一期作為高,且產量與抽穗後18日之可溶性蛋白質與葉綠素濃度比值呈顯著之正相關,顯示穀粒充實後期之葉片供源能力對產量表現仍極重要,是在追求提高產量效率時應予注意的問題。

關鍵字:水稻、粒重、氮素利用、產量效率

最後異動時間:2023-11-28 11:50: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