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研究

不同水旱田農耕生態系統對田間雜草相變動之影響

作者:蕭巧玲、楊純明*、何佳勳

摘要:

在不同耕作制度 (系統) 下,農地雜草相必將發生短期的變異與長期的變遷。為期瞭解雙期作水田農耕生態系 (paddy-paddy agro-ecosystem; PP) 及一期作水稻、二期作落花生之水旱田輪作農耕生態系 (paddy-upland rotation agro-ecosystem; PU) 下雜草相之變異與變遷,本研究乃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溪口農場之長期農業生態系研究 (long-term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research; LTER) 試驗場址進行雜草相調查。本報告為2010年至2011 年之兩年試驗,調查與分析不同農耕生態系之雜草相變動情形。兩種農耕法分別包括慣行農耕(conventional cropping system; CC) 及低投施農耕 (low-input cropping system; LC),合計四種農耕生態系組合,即PP-CC、PP-LC、PU-CC 及PU-LC。根據調查結果,雜草密度在一期作LC 處理區多於CC 處理區,且2011 年多於2010 年,惟LC 處理區雜草生質量在2010 年小於CC 區,而2011 年卻大於CC 區,推測農耕處理尚未使雜草相穩定故兩年間表現未趨一致。二期作的雜草相分布,PP 生態系大於PU 生態系,以年際變化而言2011 年少於2010 年,顯示試區水田雜草相較旱田豐富且受到氣候影響。在四種農耕生態系中,一期作所發生的雜草科別數及種別數均少於二期作,惟年際間表現不一,可知影響雜草相之因子多而複雜。發生密度最多的雜草科別,雙期作皆為水田的PP 生態系,一期作在2010 年以千屈菜科最多、2011 年則為玄參科,二期作在兩年皆以玄參科密度最高。在水旱田輪作的PU 生態系,一期作在2010 年的PU-CC 及PU-LC以菊科與千屈菜科分布較高,2011 年則為莎草科與菊科;二期作在2010 年皆以菊科佔多數,而2011 年之PU-CC 與PU-LC 則分別以菊科及茄科發生最多。進一步分析分布最多的雜草物種,PP 生態系 (PP-CC 及PPLC)一期作在2010 年以水莧菜、2011 年以母草最多,二期作兩年皆以母草最多。PU 生態系 (PU-CC 及PULC)於一期作在2010 年由霍香薊、香附子分占一、二位,在2011 年則為水莧菜及鱧腸,於二期作在2010年分別為霍香薊、鱧腸,2011 年則分別為香附子、燈籠草。顯然雜草的科別數及物種數將因為生態、農耕及氣象等條件的不同,呈現期作與年份上的變動,各生態系雜草相是否可以逐漸達到穩定狀態,則可能需要更多時間予以觀察、釐清。

關鍵字:長期農業生態系、雙期作水田生態系、水旱田輪作生態系、慣行農耕、低投施農耕

下載:https://scholars.tari.gov.tw/bitstream/123456789/14006/1/62-2-2.pdf下載 Pdf 檔 PDF 連結

最後異動時間:2023-06-29 11:19: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