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研究

紅龍果莖潰瘍病之病原特性及防治藥劑篩選

作者:倪蕙芳、黃巧雯、許淑麗、賴素玉、楊宏仁*

摘要:

紅龍果莖潰瘍病 (pitaya stem canker) 為近年來紅龍果之重要病害,限制紅龍果的生產。於田間接種莖潰瘍病菌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 分生胞子於紅龍果植株莖蔓上,結果顯示不論是否進行傷口接種,紅龍果肉質莖均會於接種後2 wk 顯現初期潰瘍病徵;傷口接種後6 wk,病斑上開始產生黑色之柄胞子堆,部份病斑會急速擴展,至接種後12 wk 病斑組織穿孔掉落,18 wk 以後病斑持續向外擴展造成莖節腐爛。25–35℃為本病原菌絲生長之最適溫,而25–40℃為分生胞子之發芽適溫。測試殺菌劑對本菌之菌絲生長及分生胞子發芽影響,結果發現賽普護汰寧、亞托待克利及得克利等藥劑處理皆可有效抑制菌絲在含藥PDA 培養基上之生長,而在免得爛、三氟敏、百克敏、亞托敏、亞托待克利及克熱淨等藥劑稀釋溶液處理下則可顯著降低病原菌之胞子發芽率。以上藥劑為目前推薦為紅龍果炭疽病之防治藥劑,於田間防治時可以併用作為防治紅龍果莖潰瘍病之用。

關鍵字:紅龍果、莖潰瘍病、紅龍果莖潰瘍病菌、藥劑篩選

下載:https://scholars.tari.gov.tw/bitstream/123456789/14015/1/62-3-225-234.pdf下載 Pdf 檔 PDF 連結

最後異動時間:2023-06-29 13:51: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