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研究

溫度對青枯病菌致病力之影響與馬鈴薯品種(系)對青枯病反應之初步評估

作者:莊明富、羅淑芳、林靜宜*

摘要:

青枯病菌 (Ralstonia solanacearum) 引起之細菌性萎凋病為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作物關鍵病害之一。多數青枯病菌株於高溫對寄主具有病原性,部分菌株在20℃以下則會失去其病原性。然而,分類上屬於第三生理小種、第二生化型 (R3Bv2) 的菌株於冷涼的溫度條件下仍可感染寄主植物,造成病害。本研究中調查2013 年11 月至2014 年3 月期間,台灣雲林縣及嘉義縣馬鈴薯栽培區萎凋病之發病率為0–32%,分離其病原菌,發現皆為青枯病菌,其中64.7% 之分離株為第二生化型之菌株,其餘為第三生化型之菌株,顯示青枯病菌第二生化型之菌株為目前危害台灣馬鈴薯之主要菌株。此外,亦於不同溫度下比較台灣常見3 種R. solanacearum生化型菌株對茄科作物之致病力差異。結果顯示在24℃及28℃,3 種生化型菌株 (RS1102、RS1118 及RS1125)皆對試驗植物具有良好的致病力,接種後20 d 罹病度 (disease severity) 介於77–100%。但於20℃時,RS1125(第三生化型) 則對馬鈴薯失去其病原性,而RS1118 (第二生化型) 則表現較其他兩種生化型菌株較強之毒力,接種20 d 後馬鈴薯及番茄上之罹病度為80–100%。青枯病為馬鈴薯生產栽培之限制因子之一,故本研究利用10 種不同之馬鈴薯品種 (系) [P86 (「克尼伯」)、P90 (「大西洋」)、P91 (「種苗2 號」)、P92 (「吉比達」)、P95 (‘pike’)、P117 (‘Chipeta’,「聯華」)、P120 (「台農1 號」),P89、16-13 及T3] 針對第二生化型之菌株進行抗病分析,以期篩選對青枯病具有抗性之品種。結果顯示,品種間表現出不同程度之耐性,但未獲得表現高抗 (無萎凋) 之抗病品種。接種35 d 後,品種間罹病度為10–100%,其中以T3 品種之罹病度最低。經上述試驗結果可知,溫度為影響青枯病發病率之因素之一,台灣常見之3 種青枯病菌生化型菌株中,則以第二生化型菌株在低溫時對馬鈴薯之危害程度為最高、威脅性最大。

關鍵字:青枯病菌、生化型、溫度、抗感病性

下載:https://scholars.tari.gov.tw/bitstream/123456789/14070/1/64-2-2.pdf下載 Pdf 檔 PDF 連結

最後異動時間:2023-06-17 11:43: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