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研究

台灣水稻褐飛蝨生物小種之調查

作者:黃守宏*、鄭清煥、陳秋男、吳文哲

摘要:

褐飛蝨 [Nilaparvata lugens (Stål)] 為東亞地區之重要水稻遷移性害蟲,對水稻為害性甚為嚴重,東亞各國 (含台灣) 都以抗蟲品種作為主要的防治方法。為瞭解自海外遷入之褐飛蝨族群對台灣育成之抵抗性水稻品種的衝擊,本研究在2007–2010 年檢定台灣4 個不同地區褐飛蝨族群,於 ‘Mudgo’ (具Bph1 抗性基因)、‘H105’(具bph2 抗性基因)、‘RathuHeenati’ (具Bph3Bph17 抗性基因) 及 ‘Babawee’ (具bph4 抗性基因) 等4 個具不同抗性基因水稻品種上之致害性表現。結果顯示各地區褐飛蝨族群在 ‘Mudgo’ 及 ‘H105’ 等抗性水稻品種上,有75–100% 雌蟲個體能存活超過5 d,其中有65–100% 雌蟲腹部可膨大;在 ‘Babawee’ 抗性水稻品種上,有20–83%雌蟲能存活超過5 d,其中有0–28%雌蟲腹部可膨大,且近年來有逐漸增加之趨勢;在 ‘RathuHeenati’抗性水稻品種上,大多數地區族群雌蟲能存活5 d 者在57% 以下,其中只有5% 以下雌蟲腹部可膨大。顯示抵抗褐飛蝨之水稻品種之抗蟲性受Bph1 bph2 基因所支配者,由於相對應之第2 型及第3 型生物小種之出現而崩潰;近幾年來水稻抗性基因受bph4 所支配者,也因相對應之第5 型生物小種蟲數之出現比率增加而逐漸失去效力。因此,積極引入不同抗性基因於水稻育種系統,以因應褐飛蝨生物小種在台灣發生之現況,已成為當務之急。

關鍵字:水稻、褐飛蝨、生物小種、抗性基因

下載:https://scholars.tari.gov.tw/bitstream/123456789/14100/1/65-1-8.pdf下載 Pdf 檔 PDF 連結

最後異動時間:2021-11-23 09:43: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