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研究

茭白矮化症之發生與防治

作者:黃晉興*、安寶貞

摘要:

2001 年在埔里發生一種茭白矮化的病害,發病面積約500 ha,罹病株葉片變窄而短、葉片與葉鞘的角度常大於45 度而葉領間距縮短,以致於外觀呈現矮化的病徵。有些發病植株於幼苗期即結筍,但所結之筍細小而無商品價值,這病害稱之「矮化症」。經由生長箱栽培試驗結果顯示,茭白正常植株經過長暗期 (16 h d-1)或長暗期 (16 h d-1) + 暗期中斷 (1 h d-1) 的處理,則呈現與田間相同的矮化病徵,矮化的病株經過長光期 (16 h d-1) 或長光期 (16 h d-1) + 光期中斷 (1 h d-1),則恢復正常生長。田間夜間照光試驗區分為照光0、4、8 及12 h的處理,60 d 後矮化症發病率分別為45.3、3.5、0 與0%,株高分別為127.0、158.5、171.2 與186.4 cm,鮮重分別為2.5、3.2、3.8 與4.3 kg plant-1。茭白於正常期 (1 月) 種植與提早種植20 d 或40 d 之處理,發病率分別為5.4、14.9 與55.3%,三者皆有顯著差異 (P < 0.05),而這三時期種植予以夜間照光8 h,則發病率皆低於1.1%。由上述結果,顯示矮化症是茭白植株於長夜季節的生理反應,提早於冬季中期前種植會使病害嚴重,夜間照光可防治矮化症並能促進植株生長。

關鍵字:茭白、矮化症、夜間照光、防治

下載:https://scholars.tari.gov.tw/bitstream/123456789/14117/1/65-3-5.pdf下載 Pdf 檔 PDF 連結

最後異動時間:2021-11-23 12:00: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