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研究

台灣新紀錄之引起採收後紅龍果炭疽病之Colletotrichum spp.

作者:林筑蘋、安寶貞、黃鴻章、張捷婷、蔡志濃*

摘要:

紅龍果 (白肉Hylocereus undatus,紅肉H. polyrhizus H. costaricensis) 為台灣近20 年來廣受栽培的果樹,依2009 到2013 的田間調查顯示,由Colletotrichum spp. 引起的炭疽病為台灣紅龍果主要採收後病害,導致果實倉儲期縮短或降低商品價值,以及經濟價值損失。病斑自果實採收後室溫儲藏5–10 d 間開始出現,表皮呈現褐色凹陷,嚴重者可能出現水浸狀腐爛。以組織分離罹病果實上的病原菌,並根據形態以及ITS 區域序列及類緣分析,至少確定有3 種Colletotrichum spp.,包括C. gloeosporioidesC. truncatum C. boninense可感染紅龍果。2009 到2013 期間自罹染炭疽病之組織上分離各病原之分離率分別為73.4、21.8 及4.8%。近年來其他學者發現C. gloeosporioides C. boninense 個別為複合族群 (species complex),族群內可再藉由多基因親源分析 (multi-locus phylogenetic analysis) 區分出多個新種Colletotrichum spp.。為鑑定感染紅龍果之Colletotrichum spp.,未來將再進行多基因親源分析。紅龍果炭疽病為台灣紅龍果重要之採收後病害,本篇在台灣為Colletotrichum spp. 引起之紅龍果炭疽病之首篇報導。

關鍵字:紅龍果、採後病害、炭疽病、Colletotrichum spp.

下載:https://scholars.tari.gov.tw/bitstream/123456789/14150/1/66-3-1.pdf下載 Pdf 檔 PDF 連結

最後異動時間:2021-11-17 16:30: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