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研究

超級雜交稻在台灣的產量潛力分析

作者:卓緯玄*、陳宗禮、李長沛、賴明信、吳東鴻、顏信沐

摘要:

水稻為台灣最主要生產與消費的糧食作物,開發高產品種一直是水稻育種重要目標之一,其中雜種優勢運用是一可行的方向。本研究以大陸地區引進之「錢優0508」 (‘Qianyou 0508’; ‘QY 0508’)、「II 優7954」 (‘II You 7954’; ‘II Y 7954’)、「Y 兩優689」(‘Y Liangyou 689’; ‘YLY 689’)、「Y 兩優302」(‘Y Liangyou 302’; ‘YLY 302’)、「皖稻153」(‘Wandao 153’; ‘WD 153’)、「五優308」(‘Wuyou 308’; ‘WY 308’)、「株兩優168」(‘Zhuliangyou 168’; ‘ZLY 168’) 等7 個秈型超級雜交稻組合為材料,對照品種為台灣秈稻純系品種「台中秈17 號」 (‘Taichung Sen 17’; ‘TCS 17’),在台灣地區進行一年兩期作生育特性及產量潛力評估試驗。變方分析結果顯示,參試水稻品種的農藝性狀及產量構成要素在不同插植株數及不同品種間具有顯著差異。參試品種的產量、產量構成要素及農藝性狀的表現普遍比對照品種 ‘TCS 17’ 優異,而且一期作的增產效果明顯比二期作高。超級雜交稻高產的主要原因為一期作單株總穎花數 (積儲容積) 較高所致。一期作多本植的超級雜交稻平均產量較對照品種 ‘TCS 17’ 高20%,兩本植則高5%。二期作多本植的超級雜交稻平均產量較對照品種 ‘TCS 17’ 高7%,兩本植則高10%。不同插植株數間之比較,以兩本植產量較低,主因為兩本植之穗數不足所致。本研究顯示超級雜交稻在台灣栽培,必須保證其單株穎花數及維持一定的單位面積穗數,才能保證獲致高產。

關鍵字:超級雜交稻、產量構成要素

下載:https://scholars.tari.gov.tw/bitstream/123456789/14167/1/66-4-9.pdf下載 Pdf 檔 PDF 連結

最後異動時間:2021-11-16 16:03: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