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研究

利用夜間照光與割除枝葉以調控茭白筍採收期

作者:黃晉興*、蘇俊峰、陳泊菘

摘要:

「早生青殼」茭白 (Zizania latifolia) 是台灣最主要之商業栽培品種,以慣行栽培每一年有2 個產期,分別為4–6 月及7–10 月。第一期作通常於1 月初種植,若提早於12 月初種植,通常結的筍很細小,無商業價值,俗稱 『矮化症』。由生長箱的栽培試驗結果顯示,短日處理會促進茭白結筍,長日處理則有抑制效果,幼苗對短日感應較為敏感,因此在茭白生長初期,於田間以人工光源進行夜間照光則可避免矮化症的發生。實際在田間將種植期提早30 d,加上苗期夜間照光60 d (12 h d-1),證實可較慣行農法提早約20 d 採收。於第二期作採收後,進行排水及割除枝葉處理,可促使植株提早大量產生幼苗,這些幼苗配合夜間光照,同樣可正常結筍,可因此在冬季產生第三個採收期。此外,產期可進一步利用照光日數之加長或縮短來延後或加速結筍來進行產期微調。在商業栽培區之田間分區,以這些技術在不同時間進行處理,證實可由此發展出一年三產期的栽培技術,同時達到週年生產之結果。

關鍵字:茭白、產期調控、週年生產

下載:https://scholars.tari.gov.tw/bitstream/123456789/14192/1/67-3-8.pdf下載 Pdf 檔 PDF 連結

最後異動時間:2021-11-16 15:54: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