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研究

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引起之百香果果腐病

作者:黃巧雯、張詠婷、趙若茵、黃晉興*

摘要:

2017年7月中旬於南投縣埔里鎮大坪頂地區之百香果果園中發現一種新病害,受害果實出現墨綠色至黑色塊斑而外圍有黃暈,病斑易擴大聯結成大範圍灰黑色並呈現凹陷的塊斑,又於塊斑上出現黑色小點(為病原菌之柄子器)。剖開果實可見果皮內側黑化且易產生黑灰色菌絲,果肉失去原有的風味。本研究自罹病果實穩定分離得到一種真菌,培養於馬鈴薯葡萄糖培養基 (potato dextrose agar; PDA) 培養基上,該菌絲生長快速,於24℃下培養4 d 後,其菌落呈現灰黑色毛絨狀,具有濃密之氣生菌絲。本菌之分生孢子初期呈卵圓形、透明、單室且細胞壁厚,逐漸轉變成褐色,中間有一隔膜且具有明顯縱紋。依據本病害之病徵表現、病原菌形態特徵及分子序列鑑定結果,將此菌鑑定為Lasiodiplodia theobromae。經人工接種孢子懸浮液於「台農1 號」百香果果實後,發現L. theobromae 對百香果具有病原性,並能再分離得原接種的真菌,完成柯霍氏法測,證明此菌為引起百香果果腐病之病原菌。另外,無傷口者,則不易造成果實發生果腐病。本文由L. theobromae 引起百香果果腐病,為台灣百香果病害新紀錄。

關鍵字:百香果、果腐病、果腐病菌

下載:https://scholars.tari.gov.tw/bitstream/123456789/14234/1/68-4-7.pdf下載 Pdf 檔 PDF 連結

最後異動時間:2021-11-16 15:45: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