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研究

咖啡褐眼病之發生及防治藥劑篩選

作者:倪蕙芳*、林靜宜、吳昭蓉

摘要:

Cercospora coffeicola 引起的咖啡褐眼病,主要以9–12 月為發生高峰期,其中11 月之罹病度最高。葉片病斑初始為中心白色之針點,漸擴大為褐斑,外圍可能有黃暈出現。當感染果實時,果實上之病徵初始為卵圓型褪色斑,漸擴大為褐斑,有些病斑周圍會有亮紫紅色暈環。本病原菌在葉片上下表皮均會著生叢生孢子梗,下表皮之叢生孢子梗構造多由氣孔產生,上表皮則多位於組織壞疽處。本病原生長溫度為20–30℃,其中以25℃為最適生長溫度,胞子於20–35℃有游離水6 h 的情況下,可達90% 左右的發芽率。其中,在25℃有游離水的情形下,分生孢子於3 h 即可達到60% 以上之發芽率,但10℃及40℃則不利於發芽。病原菌由葉背侵染時不需傷口,但由葉面侵染時需有傷口存在,果實上之皮孔可能是侵染的自然開口。本菌於馬鈴薯葡萄糖瓊脂 (potato dextrose agar; PDA) 培養時不易產胞,呈灰黑色菌落,生長緩慢,菌株間之培養形態有差異性,有些會產生紅色色素。選取目前已推薦在咖啡炭疽病防治及未來有可能延伸在咖啡炭疽病使用的藥劑,進行咖啡褐眼病菌菌絲生長及孢子發芽抑制率評估,結果顯示目前推薦在咖啡的殺菌劑僅有百克敏具有同時抑制咖啡褐眼病菌菌絲生長及孢子發芽之能力,得克利僅具有抑制菌絲生長之效果。至於未來可能延伸使用的藥劑,則以扶吉胺具有同時抑制菌絲生長及孢子發芽之能力,而賽普護汰寧僅具有抑制褐眼病菌菌絲生長之效果。以上結果,可供未來咖啡褐眼病防治策略參考。

關鍵字:咖啡、咖啡褐眼病、藥劑篩選

下載:https://scholars.tari.gov.tw/bitstream/123456789/15671/1/69-3-6.pdf下載 Pdf 檔 PDF 連結

最後異動時間:2021-11-16 15:32: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