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研究

水稻「台農82號」誘變系與混系栽培下的稻熱病抗病性及產量表現之研究

作者:廖大經、吳永培*

摘要:

本研究於2016 年以水稻品種「台農82 號」及其誘變系為對象,比較「台農82 號」與誘變系在1 : 0、3 : 1、1 : 1、1 : 3 及0 : 1 等5 種不同比例混合栽培模式下,其植株稻熱病抗病性及產量之表現,以及模式預測能力之高低。試驗結果顯示,在第一期作混系組與對照組 (即單植「台農82 號」) 比較,隨著混系比例增加,葉稻熱病罹病等級可由8 級降低至3 級,罹病度由88.7% 降低至28.7%,改善效率最高達67.6%;穗稻熱病罹病等級由6 級降低至3 級,罹病度由65.6% 降低至40.0%,改善效率最高達39.0%;產量由最低2,379 kg ha-1增加至最高為4,986 kg ha-1,增產效率達109.6%。惟第二期作對照組葉及穗稻熱病之罹病等級與罹病度,均較前期作減少約50.0%,致使混系組與對照組在稻熱病防治效果及產量表現方面均無顯著差異。推測原因,可能是2016 年9、10 月份稻熱病發生時節連續有颱風侵襲,強風大雨不利於病原菌感染及散布所致。在混系栽培模式對於稻熱病罹病程度與產量之分析及預測能力方面,混系比例每增加1 個單位,稻株葉稻熱病罹病反應表現為抗病之勝算將提高3,766 倍,穗稻熱病則為7 倍;葉及穗稻熱病罹病度分別減少14.5% 與5.1%;產量增加18.7%。模式預測葉稻熱病罹病反應之正確度、特定度及敏感度均達到80.0% 以上,穗稻熱病均達73.0% 以上,但不足80.0%;模式預測葉稻熱病罹病度可解釋91.1% 總變異量,穗稻熱病僅為41.6%,產量則為57.5%。就整體而言,混系栽培模式對於抑制稻熱病發生及穩定產量具有非常顯著的效果,而模式預測能力則以葉稻熱病為優,穗稻熱病及產量的預測效果較差,顯示影響穗稻熱病及產量的因素可能較葉稻熱病為複雜。

關鍵字:水稻、稻熱病、混系栽培、誘變系、邏輯斯回歸

下載:https://scholars.tari.gov.tw/bitstream/123456789/16190/1/70-3-2.pdf下載 Pdf 檔 PDF 連結

最後異動時間:2021-11-16 15:25: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