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研究

Corynespora cassiicola 引起之羅勒枝枯病

作者:湯佳蓉*、蔡叔芬、陳思妤、馮繹升

摘要:

羅勒枝枯病 (basil dieback) 為羅勒栽培時期的真菌病害之一,於屏東縣萬丹鄉發現羅勒植株的枝條於採收後,從枝條傷口處開始乾枯,呈現黑褐色壞疽狀病徵,逐漸蔓延至全株、死亡。從不同羅勒栽培區,相同病徵的罹病組織中分離出同一種真菌。室溫下,於馬鈴薯葡萄糖瓊脂 (potato dextrose agar; PDA) 培養 10 d 後,呈現邊緣為白色至淺灰色,中央為深橄欖綠色的菌落。根據此病原菌之型態特徵,與核醣體核酸基因 (rDNA) 的內轉錄區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序列鑑定結果,將該病原菌鑑定為Corynespora cassiicola,並以柯霍氏法則證明,此真菌為造成羅勒枝枯病之病原菌。菌絲生長溫度範圍為 15–35℃,孢子發芽溫度範圍為10–35℃。在 25℃ 下,維持連續 48 h 高濕度環境中,羅勒枝枯病之罹病率可達75%,為此病害最適發病條件。評估植物保護資訊系統中,羅勒葉斑病 (Alternaria alternata 引起) 之推薦用藥,四氯異苯腈、保粒黴素 (甲)、依普同與克收欣,於濃度 1、10 與100 ppm,對羅勒枝枯病菌菌株CC-2、CC-3 在 PDA 上菌絲生長之影響。結果發現,依普同對CC-2 與 CC-3 均有最佳的菌絲生長抑制率,分別為 64.4–77.0% 與 65.0–75.4%;克收欣次之,分別為60.7–66.8% 與58.8–63.6%,而四氯異苯腈與保粒黴素 (甲) 則介於40–50%。故依羅勒葉斑病 (A. alternata, leaf spot) 推薦藥劑之稀釋倍數使用,可同時防治羅勒枝枯病發生。

關鍵字:羅勒、枝枯病、鐵刀木棒狀桿孢菌

下載:https://scholars.tari.gov.tw/bitstream/123456789/16188/1/70-3-4.pdf下載 Pdf 檔 PDF 連結

最後異動時間:2021-11-16 15:26: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