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研究

金花石蒜化學誘變處理之研究

作者:許華欣、黃麗春、劉邦基、鄭櫻慧、張有明、蕭吉雄

摘要:

本試驗利用金花石蒜生長點所誘發不定芽的芽原體為材料,以Ethy1 methane sulfonate (EMS),秋水仙素,5-Azacytidine (azaC) 為處理之藥劑,於86年12月進行不同濃度及不同時間的誘變處理,條件如下:0.05、0.5、5、50Mm azaC 處理一天;0.1、0.2、0.5% EMS 處理一小時以及0.1、0.2%秋水仙素各處理一天與四天;接著於89年5月進行以0.05、0.1、0.2%秋水仙素處理芽原體1、2、4天之另一誘變試驗。在86年12月試驗,組培苗再生與變異比例結果發現,誘變處理一個月後,組培苗之再生率以0.5mM azaC 處理一天為最高 (52%),0.2% 秋水仙素處理一天最低 (2.5%);將存活之誘變組培苗,進行外表性狀調查,發現部份具有葉基部白化、葉捲曲、葉片粗厚等現象,各處理均有超過50%的可視變異機率,以50mM azaC 與0.2%秋水仙素處理一天最高(超過90%),對照組(未經誘變處理者)亦有5% 的可視體細胞變異。金花石蒜因生育緩慢,自播種至開花約需5-6年,組培苗出瓶後於溫室栽培,亦需約4-5年才可達開花階段,花朵變異部分需較長時間才能進行篩選。現階段先進行誘變株的染色體觀察,結果發現大部分受測單株的染色體數符合2n = 2x = 14,然89年5月處理秋水仙素部分,則有鑲嵌倍數體 (polidy chimeras) 的現象,且細胞間多倍體的比例較二倍體高。另外,誘變組培苗健化出瓶之性狀調查,於田間網室發現在0.5mM azaC 一天處理者有葉色鑲嵌與全葉呈淡黃綠色之葉色變異單株。因此,對照染色體數不變,單株葉色產生變異之情形下,推測誘變處理可能引致染色體內基因組的變異。

關鍵字:金花石蒜、化學誘變劑、染色體分析

下載:https://scholars.tari.gov.tw/bitstream/123456789/12279/1/50-2-7.pdf下載 Pdf 檔 PDF 連結

最後異動時間:2023-11-13 09:30: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