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研究

水稻非破壞性葉面積估算模式之準確度及應用性的比較

作者:陳烈夫、呂秀英、魏夢麗、呂椿棠

摘要:

葉面積是作物生理及農業研究上表示作物生長潛能最有效的測量項目。葉面積估算模式的發展必須建立在可信且快速的非破壞方法。本研究之目的在檢測二十四種水稻葉面積估算模式。這些模式都是利用一些田間非破壞性可測性狀(如葉長、葉寬)乘以某個葉面積係數(K)來估算出全株葉面積,但不同模式之葉面積係數K的量度方式不儘相同。有些模式是同時測量葉長及最大葉寬,而有些則是僅測量葉長而已;有些模式需要測量植株上的所有葉片,另有些則僅利用到部份葉片。本研究以台稉8號、台稉9號、台稉10號及台農67號四個水稻品種為試驗材料,以進行模式的估算、驗證與評估。由試驗結果得知,雖然不同節位不同分蘗的葉片都有其個別K值的模式,其用以推估全株葉面積的預測能力最準確,但卻最耗時費工。縱然水稻劍葉和下位葉的葉相往往有差異,但似乎不需要區分劍葉和下位葉有不同的K係數。最適模式的選擇主要決定於試驗探討之目的,若擬評估的基因型數甚多(例如育種施行程序中的試驗),可以利用所有葉片的葉長和最大葉寬直接乘以一個0.71的平均K值來共同估計四個水稻品種的全株葉面積,此係數與基因型種類無關。若參試基因型有限但取樣植株很多時(例如評估環境因素對生長之影響),使用更省工省時的模式是有必要的,像是僅利用部份葉片(所有下位葉、第2~4葉、第2~3葉等)之葉長與最大葉寬的簡便模式來推估水稻全株葉面積,甚至於僅測量所有葉片或僅測量所有或前三片下位葉之葉長的簡便模式。但愈是操作簡單迅速的方法,其預測葉面積的準確度不免降低。在田間實際操作時,葉長的測量會比最大葉寬簡單且準確得多,同時有利於估算未完全展開葉片的葉面積。

關鍵字:水稻、葉面積、非破壞性測量、預測準確度、模式

下載:https://scholars.tari.gov.tw/bitstream/123456789/12031/1/49-3-1.pdf下載 Pdf 檔 PDF 連結

最後異動時間:2023-11-14 15:23: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