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研究

期作間水芋全生育期光合成物質生產之比較

作者:魏夢麗、陳烈夫、呂椿棠、呂秀英

摘要:

本試驗於1995及1996年分別於本省最適(1月)及較不適宜(7月)之栽種季節下種值水田檳榔心芋,自移植起每月各取樣一次,直到移植後第8個月收穫止,測定水芋生育全期植株各部位的乾物重、全氮與非構造性碳水化合物 (TNC) 濃度及含量的變化情形,以明瞭期作間產量差異的原因,並探討造成水芋產量降低的主要限制因子。水芋植株各部位在全生育期間皆以葉片的氮素濃度最高,而TNC濃度以球莖為最高,葉柄也具有貯存碳水化合物的功能。l月種植期在地上部生長旺盛期的溫度及日射量較高,故行光合作用的地上部營養器官能提供預貯光合成產物的能力強,同時於球莖快速膨大期轉移至球莖積儲之氮素轉流量較高,地上部可有較多的預貯TNC以供球莖充實,若不考慮呼吸作用之消耗,地上部營養器官TNC最高可貢獻13~19%之球莖TNC,因此收穫產量較高。而7月種植期產量降低的主要原因,為地上部生長旺盛期間的氣溫降低且日射量減少,導致光合成產量不足,同時其轉運分配至球莖的效率低且時間短,故乾物質及碳水化合物不足以提供移植後第6個月以後的球莖快速充實膨大所需,直到收穫止,其球莖乾重、氮素及TNC佔有全株之比例都未有明顯增加。

關鍵字:芋、種植期、乾物質、氮素、非構造性碳水化合物

下載:https://scholars.tari.gov.tw/bitstream/123456789/12029/1/48-3-5.pdf下載 Pdf 檔 PDF 連結

最後異動時間:2023-11-16 09:30: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