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研究

引進落花生野生種原之特性評估

作者:黃惠娟、曹文隆、楊金興、蔡志濃

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自美國農部(USDA)及印度之國際半乾旱熱帶作物研究所(ICRISAT)引進的12種野生落花生,在臺灣環境下的抗病蟲性(以抗銹病及葉斑病為主)及農藝特性,期望藉落花生種間雜交方法將抗病蟲基因及有用的農藝特性導入臺灣之栽培品種,擴大栽培種之遺傳變異的基本資料。
在臺中農試所環境下,經一年以上的觀察評估及病原菌接種結果得知,除四倍體野生種落花生A. monticola以外,其餘11種二倍體野生種均對銹病具有抗性;葉斑病除了A . monticolaA. stenospermaA. batizocoi 3種外,其餘9種均具有中度以上的抗性。野生種之生長習性為一年生或以上的匍匐或半匍匐之蔓性莖,分枝最長可達2公尺,植株形態與直立株型的臺灣主要栽培品種有很大差異。籽粒百粒重在 5-17g 之間,明顯小於栽培種的47-68g,且均為單籽粒之莢果,莢喙則明顯較栽培種突出。野生種油分含量達到50% 以上的有6個,其中A. batizocoi A. paraquariensis分別為55.7%及55.9%,蛋白質含量達33%以上的有4個,其中A. cardenasiiA. pusilla均為35.0%,這些野生種之油分及蛋白質含量均較栽培種為高。野生種A. chacoenseA. correntinaA. pusilla的初生子房柄為綠色,其餘9種與栽培種均為紅綠色或暗紅色。莖色、種皮色及葉部形態,在各野生種之間的變異均較栽培種大,尤其小葉形態變異非常大,且除A . batizocoi外,其餘之野生種葉面積明顯小於栽培種。

關鍵字:落花生栽培種、落花生野生種、銹病、葉斑病、抗性

最後異動時間:2023-11-17 11:52: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