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研究

109-110年主要亮點項目(稻作研究)

一、 抗褐飛蝨水稻新品種台農85號香米
1. 水稻新品種「台農85號」係從印度野生稻種原,定位可以抗多種褐飛蝨族群的抗性基因,透過雜交及分子育種方式導入優良栽培品種,成功育成水稻新品種。
2. 具早熟、植株矮、米飯食味佳、富芋頭香味等特性
3. 劍葉直挺、葉片老化慢,可有效預防褐飛蝨的危害,減少農藥的施用
4. 適合國內農友種植,尤其是褐飛蝨較易發生的第二期作。

二、 降低水稻升糖指數相關的理化特性之遺傳研究
1. 2020台灣醫療科技展-農業健康館參展項目(機能營養保健區) 109/12/03-109/12/06
2. 降低升糖指數水稻育種- 目前市場上沒有口感軟且低升糖指數潛力的秈、稉稻品種
3. 本研究選育出的4個新品系屬於中、高直鏈澱粉含量(可達 32.2-32.6%)且其表現如同兩個提供親(Ligerito, Choba)的表現31.4-35.4%,而回交品系的膠體軟硬度為88-90 cm,就近似輪迴親台農77號的90 cm,而升糖指數相關預測指標–抗性澱粉組成(5.37-6.62%)與澱粉水解效率皆表明新品系具有低升糖指數的潛力。

三、 野生稻O. nivara染色體片段的建立
1. 於早熟品系台農育942001號背景下建立O. nivara (IRGC. 100897) 的染色體片段置換系,已建立9對染色體置換系。
2. 從以建立的置換系中,定位抽穗期基因,也發現抗稻熱病、褐飛蝨位在12號染色體上。

四、 建構慣行栽培下有色碾餘米之綜合減損技術研究
1. 明確量化對於積極防除本土雜草型紅米所帶來環境經營管理的減損效益
2. 在美濃契作區下,可見特定農民之田區混雜率呈逐年增加的趨勢,故針對此範圍之農民加強輔導,以期降低紅米發生率。
3. 在美濃契作區下,推估其紅米混雜率為翻倍成長趨勢,然2020年之實際混雜率卻下降至0.00%;另,乾淨無混雜之坵塊數推測呈等比遞減至8%,但2020年時卻大幅提升至57%,可見美濃契作區經技術導入後將可獲得近285萬之減損成果。

五、 抽穗期、成熟期高溫逆境篩選平台
1. 穩定水稻抽穗期、成熟期高溫逆境篩選技術。
2. 建立水稻品種、種原耐熱性資料庫。
3. 篩選出耐熱品系

六、 水稻生殖生長期減少寒害逆境技術研究
1. 選用的兩品種(IR64、TN11)以TN11對低溫處理有較明顯差異。
2. 低溫處理主要使稔實率、千粒重、每穗粒數及抽穗天數有較明顯的負面影響。
3. 使用硫酸鉀可做為預防寒害之藥劑。

七、 結合資通訊水稻水分與肥培管理模式遙感監測技術驗證
1. 110/05/11 花蓮富里鱉溪節水示範田 現場出席人數計有50多人
2. 與經濟部水利署第九河川局共同主辦「水稻智慧間歇灌溉技術暨還水於河田間觀摩會」
3. 至當地農民王順和之稻田進行現地觀摩及APP實地操作分享
4. 獲得中時及民視記者現地採訪及多家媒體報導,促進灌溉技術擴散

八、 田間褐飛蝨數量監測與警示系統
1. 陸作型
(1) 使用手機安裝「飛蝨影像識別APP」,搭配自拍桿及取像輔助器,對好發區塊稻株基部進行拍照。
(2) 照片上傳至雲端識別系統,經數秒識別系統會回傳燈號狀態至手機,獲得當下田區的褐飛蝨數量程度。
2. 空作型
(1) 利用無人機搭掛多光譜,經光譜衍生之植生指數,可以判斷褐飛蝨是否已經達到防治等級。

九、 稻穀最佳收穫期預測系統建置
1. 利用深度神經網路(Deep Neural Networks ,DNN)結合現地含水量,建立水稻穀粒含水量和影像的關聯性。
2. 推估稻穀含水量之平均誤差1.7%。
3. 榮獲科技部2020未來科技獎與最佳人氣獎

十、 複製臺灣經驗
       協助友邦解析雜草型紅米 成果豐碩 於109年與國合會簽署合作備忘錄,針對中美洲雜草型紅米傳播模式成立研究專案,攜手與ICDF駐尼技術團與尼國農業研究署INTA,將該國以每公里網格採集506株紅米收集系,繪製遺傳地圖,呈現當地水旱栽培的混雜來源、貿易傳播途徑等資訊,並由栽培管理角度切入,提供適地適用的防治策略。

最後異動時間:2023-08-07 11:26: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