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卵菌與卵菌引起之病害研究
  • 新病菌之發現與命名:命名兩種疫病菌新種,為 Phytophthora insolita 與 Phytophthora humicola(存在柑橘園中),及一種卵菌新種 Pythiogeton zezania(茭白基腐病病菌)。
  • 疫病菌在台灣之新紀錄:首先發現 P. heveae (1980)、P. meadii (1990)、P. multivesiculata (1996) 及P. cambivora (2005) 存在台灣。
    1. 作物疫病在台灣之新紀錄:共發現 116 種台灣作物疫病之新紀錄,受害植物 84 屬 (genera),寄主包括 79 種觀賞植物,6種蔬菜,9種果樹及 10種特用作物,其中50 種疫病在世界其他地區尚未被其他國家報導。
    2. 兩度 (1976-1980與2004-2008年) 調查台灣柑桔園內疫病菌之種類與分布:顯示台灣柑桔園內之疫病菌共有9種,但為重要病原菌者有5種,南北分布相異,包括 P. parasitica, P. palmivora, P. citrophthora, P, citricola, P. cinnamomi,新發現 P. cryptogea亦存在,目前調查結果顯示 P. palmivora北移而分布全台。
    3. 調查台灣芋頭疫病菌與配對型,發現病菌均為 P. colocasiae A2 配對型。
    4. 調查台灣木瓜疫病菌與配對型,發現均為 P. palmivora A1 配對型,早年存在極少數的A2配對型與P. parasitica,目前在木瓜園中未檢出。
    5. 台灣枇杷與草莓疫病研究:係由 P. parasitica與P. cactoraum的雜交後代引起。
    6. 番椒疫病A2配對型之崛起與生態研究:自1976年P. capsici在台灣出現後,均為A1配對型,但自2007起發現出現A2配對型,在2-3年間幾乎完全取代A1菌系。A2菌系的毒性與活性菌較A1 為強,且可單獨產生卵孢子,有利病菌存活。
    7. 山櫻花幼苗疫病由P. cambivora引起,該菌屬Waterhouse 分類群中第6群。
    8. 莧菜疫病,由一種新疫病菌引起,該菌為為同絲型,形態與ITS均和番椒疫病菌P. capsici最接近,其中莧菜疫病已成為冬春季該蔬菜的生長限制因子。
  • 台灣晚疫病菌的新菌系研究與疫情監測:1997年12月台中后里馬鈴薯爆發嚴重晚疫病,全台灣的馬鈴薯與番茄均受害,至2009年止共自350罹病園分得晚疫病菌1581菌株(其中409菌株分離自馬鈴薯,1172 株分離自番茄),所有新菌株均為A1配對型,尚無A2菌株出現。1997年之後分離的新菌系較耐高溫(最高生長溫度為28-29℃,而舊菌株僅為24-25℃),強抗滅達樂(LD50為200-400 ppm;較舊菌株提高4-40萬倍),但兩者ITS基因序列相似度高達99-100%;生態實驗顯示新菌株可於平地在植株殘體中越夏;已研擬病害防治策略及篩選防治藥劑,登載於植保手冊供農民使用。另與台灣大學合作證實病害由入侵菌系US11所引起;目前持續監測田間晚疫病菌的配對型是否有變異。
  • 宜蘭地區金柑死亡病因之探討與防治研究:金柑立枯病之主因為疫病菌(Phytophthora citrophthora) 引起,衰落之植株更易受其他病菌複合感染,包括鐮胞菌、蒂腐菌、擔子菌等,造成植株大量死亡。引起金柑之疫病菌與危害其他柑橘之P. citrophthora不相同,非同一種菌系。施用福賽得、亞磷酸或滅達樂,配合改善排水即可挽救中等罹病植株,並完全恢復健康。
  • 疫病菌P. parasitica (台灣) 之生物學與病原性之究:比較不同寄主 (50餘種) 來源之 P. parasitica之特性,依病原性之差異目前可分為4類,第一類 (Type I) 危害大部分之 P. parasitica寄主作物,但不危害菸草、黛粉葉 (萬年青) 及枇杷,屬於典型 (typical type)。第二類 (Type II) 分離自菸草,危害菸草與其他 P. parasitica之寄主,但不危害黛粉葉與枇杷。第三類 (Type III) 分離自黛粉葉,對其他寄主無病原性或致病力非常微弱,屬於非典型 (atypical type),其生裡與形態特性亦與標準型菌株有相當差異。第四類 (Type IV)分離自枇杷與草莓,亦屬於非典型,近年該型被認為是P. parasitica 與P. cactoraum的雜交後代。所有四種類型之 P. parasitica 之蛋白質電泳圖譜均非常相似,但不同類型間有稍許差異;而I、II、III類的ITS基因序列相同度達99%以上,而IV類則近似P. parasitica 或 P. cactorum。
  • 疫病菌 P. parasitica 與柑桔立枯病原細菌複合感染柑桔時之相互影響研究:柑桔在感染立枯病後,降低對疫病菌之耐 (抗) 病性,反之亦然,立枯病發病較早,且發病率較高。兩者同時接種時有協力作用。
  • 台灣疫病菌的抑病土壤研究:發現台灣疫病菌 ( P. parasitica, P. palmivora, P. capsici,台灣最重要之三種疫病菌) 之抑病土壤共有三類。第一類為酸性抑菌土壤,約佔抑菌土壤中之75%,抑病機制因含較高濃度之交換性鋁離子(Al+3,含量在50ppm以上),土壤在調節升高酸鹼值至pH5.5以上時,會失去抑菌性。第二類為中鹼性抑菌土壤 (約20%),則因含高濃度之有機質 (2%以上),及較高濃度之磷、鉀、鈣、鎂元素與微生物,土壤在經高溫處理後會失去抑菌性。第三類抑菌土壤(僅兩處)含高濃度之鋅與錳離子 (100ppm 以上)。
  • 開發亞磷酸簡便使用法,防治作物疫病與其他病害:亞磷酸可誘導增強植物之抗病性,達到病害防治目的。亞磷酸具有強酸性、易氧化及吸濕等特性,農民無法直接利用。研發亞磷酸之簡便與有效使用方法,以亞磷酸與氫氧化鉀以1:1等重量使用,配製時先將亞磷酸溶於水中,在加入氫氧化鉀中和,在雨季來臨前使用,每7天噴布一次,連續使用2-3次,即有良好之防病效果,目前對柑桔、金柑、木瓜、馬鈴薯、番茄、蘭花、百合疫病的防治成效良好。亞磷酸也可以土壤與根圈灌注或樹幹注射方式使用,防治酪梨、柑橘、甜椒及苗木根部病害,效果良好。
  • 檢疫病害之風險評估與診斷鑑定流程之建立:為杜絕重大有害生物入侵,近年來協助防檢局完成的檢疫病蟲害風險評估作業與建立之診斷檢定流程包括:(1).Phytophhtora ramorum (櫟樹猝死病菌)的風險評估 (2004) 與診斷鑑定流程 (SOP) 之建立(傳統方法)(2005),禁止自歐美進口杜鵑等可能帶菌的感病種苗;(2). P. kernoviae(山毛櫸疫病菌)的風險評估 (2007);(3).蘭花疫病菌 (P. parasitica, P. palmivora, P. multivesticulata) 診斷鑑定流程(SOP)之建立 (2004),負責傳統診斷部份。
最後異動時間:2021-11-17 17:31: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