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台灣地區劍線蟲屬 (Xiphinema spp.) 線蟲之種類鑑定

  自1996年起,以改良式柏門氏漏斗分離法,由台灣的中南部及花東等地區的37個採集點中,共計分離到56群劍線蟲,主要經由雌蟲的形態測量值比對後,其中包括屬於Xiphinema americanum group的X. brevicollum、X. incognitum、X. diffusum、X.oxycaudatum及X. silvaticum、以及非屬該群集內的X. elongatum、X. insigne及X. hunaniense等共8種新記錄劍線蟲種類。經由各群中前後齡期幼蟲和雌蟲的替代齒針和功能性齒針長度的比對,前述8種劍線蟲中只有X. oxycaudatum的生活史中具有3個幼蟲齡期,其餘7種劍線蟲皆為4個齡期。同樣由各群中前後齡期幼蟲和雌蟲的替代齒針和功能性齒針的長度平均值皆呈現相當吻合的情形,以及全口針、功能性齒針及替代齒針的長度範圍值在各前後齡期幼蟲和雌蟲間大都具有明顯區隔的結果顯示,這56群劍線蟲的鑑定樣本中皆無發生互相混雜或存在其他形態相類似但尚未鑑定的其他劍線蟲種類,因此該8種劍線蟲內的各群雌蟲的形態測量值足以代表各該種劍線蟲的種內形態變異性範圍。

  在rDNA片段序列的比對結果顯示,種內各群間的ITS-1和ITS-2的序列差異度百分比值皆比種間明顯為小,其中上述屬於X. americanum group的4種劍線蟲 (X. silvaticum 無資料),其種內各群間分別都在1.64和1.81以下,而種間的差異度以X. brevicollum和X. incognitum二種間最接近,其值分別為3.54和2.91,至於在各項形態測量值上,其中尤其是體長及全口針長度上最接近的X. incognitum和X. diffusum間,其值分別達到12.22和14.58。另外X. elongatum和X. insigne的rDNA片段大小相當接近,分別為2083 和2088 bp,而其種內的ITS-1和ITS-2的值分別都在0.55和1.34及3.02和2.23以下,而二種間則分別達到32.73和42.66。將劍線蟲雌蟲形態鑑定的11個形態測量值,以PCA和HCA等二種統計方法,分別將台灣地區所發現屬於Xiphinema americanum group 的28群,以及全部的56群劍線蟲進行統計分析,其分群結果確立先前X. brevicollum, X. oxycaudatum, X. silvaticum, X. elongatum, X. insigne及X. hunaniense的形態鑑定結果,但是無法完全區隔X. incognitum和 X. diffusum。

  由在台灣地區這8種劍線蟲雌蟲的形態鑑定結果,其形態測量值和世界其他地區的資料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情形,而本研究也已將該8種劍線蟲的各齡期幼蟲及部分種類的雄蟲做一完整的形態鑑定,另外,除X. silvaticum外,其餘7種劍線蟲的rDNA片段序列資料也首次登錄至GenBank資料庫中,因此如果台灣以外地區的研究能參考此一模式,提供更詳實的幼蟲及雄蟲鑑定資料,並進行rDNA (ITS-1, ITS-2) 片段序列的差異度比較分析,只有如此方能更客觀地檢視世界各地區劍線蟲種類鑑定的正確性,並藉以充分認知其形態上的變異性。

最後異動時間:2011-08-03 10:24: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