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訊息

農試所農業空間資訊協作與雜草紅米追蹤團隊,雙雙獲頒農委會「2019國家農業科學獎」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整合產官學研單位,組成農業空間資訊協作與雜草紅米追蹤團隊兩大團隊,雙雙榮獲農委會「2019國家農業科學獎」,將於12月30日(星期一)上午10時,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5樓大禮堂舉辦頒獎典禮,實為國內優秀農業科研人才對產業重大貢獻之楷模。

「農業空間資訊整合協作應用,系統化盤點全國農地的質與量」
農業試驗所結合國立中央大學與國立成功大學,以多源遙測影像與地面蒐集資料進行20種作物的判釋,及外銷果品產期調節監測,支援農業施政作為的精準決策,奠定農民邁向小農精準農耕的第一步。另結合多年累積之土壤調查資訊與農地作物資訊,提供盤點耕地80萬公頃的房舍位址及實際農作生產面積,落實建構農業安全的施政政策,配合國土計劃法劃定農業發展地區,協助農業政策規劃及公私部門農業經營管理依據。持續調查及分析3萬公頃土壤重金屬高風險農田,確切將土壤重金屬污染高風險區精密繪圖,維護優質農業生產區域及合理管控農產品安全,並確保農民權益及國土永續利用。
該所農化組郭鴻裕組長指出,面對氣候變遷及因應農田活化等政策,該所將持續維護糧食生產評估系統,落實早期預警管理:改進農業監測與估產方法,健全國家糧食量測體系;建立農林漁畜的專業生產調查技術方法,建立遙測/模式/現地調查聯合監測體系與農情調查即時發布制度並建立善用生態服務價值的作物栽培新制度。建置的成果圖資除提供農委會、農糧署等單位於政府重大政策方案之決策支援及一般業務應用外,也提供給學術單位進行研究。
「稻田鬼魅雜草-雜草型紅米的分子追蹤、生態與系統性防除」
  該所作物組楊組長指出:「臺灣習於水稻移植栽培,此法強化生育初期的雜草控制,過去50年未見紅米混雜情事,近5年來全臺田間雜草型紅米的自生苗日漸普遍,反覆發生且數量時多時少,紅米混雜在白米飯中口感乾硬,不僅稻種純度不足、也讓白米率下降使產值縮水,讓稻農深感困擾、消費者失望,又與一般品種同屬同種,面對這樣的雜草不易進行追蹤與化學防治。」
  農試所高度掌握本土雜草型紅米的傳播特徵與危害特性,自2018年起推動國立臺灣大學、中興大學、農糧署、高雄市農業局與美濃及杉林區農會整合;農糧署在調查場域設置採種圃,提高合格稻種更新率、減少混雜紅米傳入;透過公糧經收與契作產銷班分層取樣,建立高精度的紅米混雜圖資,精準掌握輔導熱區;並透過科研探討競爭形態與管理破口,針對熱區設置防除示範圃、辦理多元化講習與積極導入防除措施,清除土壤種子庫,阻斷繁殖週期與機械傳播。建構中央與地方防治協作平臺,強化分工處理體系,發展多元移除機制,增進風險管控;直接與農民對話研究成果,希望能讓一碗飯變回香軟。
  • 圖1.田間雜草型紅米自生苗越來越普遍,反覆發生但時有時無、口感乾硬。
    圖2.首次呈現雜草型紅米族群,隨著插秧期由南向北,混雜秧苗與聯合收穫機一路北漂。
    圖3.確認輔導場域的輔導熱區與現況,強化契作秧苗(稻種純度)確實可大幅降低紅米混雜。
最後異動時間:2020-12-07 14:11: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