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開發杏鮑菇自動化生產技術與品種改良,並己推廣商業化生產)自動化栽培技術開發背景

  杏鮑菇在全世界鮮有商業化栽培,其困難在於菌絲生長緩慢及對其它微生物之抵抗性太弱之緣故。野生採集的杏鮑菇在西班牙,摩洛哥及其他南歐國家之市場可找到。杏鮑菇在義大利有小規模商業栽培,採用經低溫殺菌處理之麥桿為材料,處理過之麥桿,經與菌種混合裝袋,待菌絲長滿後,埋入地下,並覆土後使其自然出菇。本省麥桿不多,卻有豐富之稻草,農試所曾於民國七十九年,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之補助經費進行杏鮑菇之稻草與木屑太空包栽培試驗,結果顯示蓬來米稻草經切短、加水略為堆積後,裝袋用低溫殺菌,以98-100℃ 之熱水浸泡二至六小時,待冷卻脫水後下種裝袋,每裝裝三公斤處理稻草,經22℃培養10天菌絲即可長滿,30天後覆以泥炭土與紅土之混合物 (體積比為1:5) ,並降溫至17-19℃,兩週後即可採收,每袋35天內之平均採收量,栽培溫度為17-18℃時為425公克。 若以一般栽培靈芝之雜木木屑太空包栽培時 (高壓殺菌12l℃,2小時, 接種至出菇約須60天,45天之採收期內,太空包豎放未割包時,每包平均產量為101.7公克,菇體較大,外形佳,菇柄直立而粗,傘肉厚,太空包橫放且割包時每包平均產量為153.8公克,菇體較小,外形較差,菇柄彎曲而細,傘肉薄。鑑於以稻草栽培杏鮑菇時,基質容易受雜菌污染及害蟲如黑翅菌癭侵害,導致栽培失敗,而以太空包栽培時,太空包之製作自動化程度低,接種完全無法自動化,栽培後廢太空包較難處理,易污染環境,此外每包重達1.2-1.4公斤,搬運時較為笨重而耗體力,在農村勞力缺乏,僱工困難情況下,實非開發杏鮑菇栽培技術應採用之方式。此外杏鮑菇之生長發育適溫為15-19℃,超過2O℃時,菇體容易死亡,如欲利用冬季低溫之自然氣候下栽培,產量勢必無法穩定,且一年期中可栽培之季節短,容易造成短期間生產過剩,導致價格低落,栽培利潤無保障,應非發展杏鮑菇栽培產業之適切途徑。惟如果利用金針菇之塑膠瓶在空調條件下栽培,則栽培材料之混合,裝瓶及接種自動化程度高,節省勞力成本,而塑膠瓶可重複使用,大為降低生產成本,栽培廢料清除容易且經適當處理可做為有機肥料,不致破壞環保。此外在空調條件下栽培產量穩定,而且可視市場需要決定生產量,價格較為穩定,且所需溫度較金針菇為高,可降低能源成本,一舉數得,是非常值得開發之杏鮑菇生產方式。農試所在獲得霧峰戴養菌園協助下,初步獲知以金針菇瓶栽培杏鮑菇甚為可行之後,乃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申請補助購置食用菇栽培自動化設備一套,以從事杏鮑菇自動化栽培研究,在農委會農糧處全力支持下獲得上項補助,並於八十年六月完成設備安裝試車,於八十一年度起,利用臺灣省政府經費正式進行杏鮑菇之自動化栽培試驗研究,結果顯示杏鮑菇顯然可以栽培金針菇方式生產,金針菇場可利用暨有設備,只要改變材料配方,調整栽培環境條件,如溫度、光線及通風量即可栽培杏鮑菇,尤其在夏天金針菇需求量驟減,價格低落時生產杏鮑菇,如能控制生產量,可提高金針菇場之設備利用率,降低金針菇生產成本,增加收入,提高利潤。本手冊就以農試所目前為止所獲得之杏鮑菇試驗資料及相關資訊,簡單介紹以金針菇生產設備栽培杏鮑菇之方法。往後若有進一步試驗資料當會再加補充。

最後異動時間:2011-08-04 09:37: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