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開發杏鮑菇自動化生產技術與品種改良,並己推廣商業化生產)刺激出菇之操作及栽培採收管理

  菌絲長滿基質並繼續生長至可供出菇刺激處理之菌種,可以多種刺激處理,使之出菇。根據作者試驗觀察,刺激處理及往後環境條件管理方式不同,所產生之子實體形態大小有異。如果接種時所接種之母種量不多,而致大部份母種掉入瓶中央之洞內,而留於瓶頸部份之母種甚少時,當把這些菌種移入出菇室,瓶蓋不取下而直接降溫至17-18℃,並保持黑暗狀態,空氣相對濕度調整於90%左右,經開蓋檢視發現瓶頸部份自基質表面之菌絲層直接形成子實體時,方將瓶蓋取下,並提供光照 (125lux以上),此種處理形成之子實體為小至中型,但出菇較整齊而快,如果室內二氧化碳濃度夠高,則成長後之子實體茵傘較小,菌柄較長,子實體採收後容易包裝,如果室內之新鮮空氣多,且提供較多照明,則子實體之菌傘較大,菌柄較短,較難包裝,惟如果空氣濕度太高或高濕度維持太久,譬如瓶蓋透氣用之牛皮紙片受潮,則瓶頸處之菌絲生長過於旺盛,此時形成子實體往往延後。如果開蓋檢視發現瓶頸部份之基質表面菌絲層僅局部形成水滴或除水滴外有菌絲聚集形成很小組紅織塊時即將瓶蓋取下,並提供光照 (125lux左右),濕度控制於90-95%以下,此種處理形成之子實體數目往往較少而大,室內二氧化碳濃度夠高,則成長後之子實體菌柄組長,菌傘較小。如果菌種瓶移入出菇室即取下瓶蓋不挖除母種,室內溫度降至17-18℃,相對濕度調整於95%左右,並提供光照 (100lux左右),則出菇較慢而不整齊,但菇體數目較少,菇體較大。當所接之母種留在瓶頸口部份之量較多時,此時將母種挖除,並將瓶蓋蓋回,待形成子實體時取下瓶蓋,可提早出菇,菇體小至中型,如果開蓋則延遲出菇且不整齊,但菇體數目少,菇體較大,不管挖或不挖母種,在不開蓋或開蓋情況下,如果子實體非直接自瓶頸口基質表面菌絲層形成而是先形成不定形之緊密組織球或塊,然後才從這些組織形成子實體時,常有形成子實體數目過多之現象。在挖除母種且加蓋,如果濕度過高,基質表面往往會形成非緊密之組織塊,一般會延遲形成子實體之時間。一般而言,若瓶頸部份之基質表面菌絲層愈濃密,則降溫後愈早出菇,反之若菌絲層愈稀鬆則愈難出菇,遇後面狀況時,應挖除部份基質表面之菌絲層,再蓋上瓶蓋,則較易出菇。第一周期菇採收後,可將瓶蓋蓋回或將菌種瓶倒放,使菇體採收時去掉之表皮菌絲層容易恢復菌絲生長而再形成子實體,並減少雜菌污染生長之機會,一般約須六至十二天始能再出菇。採收時或採收後不宜將瓶內舊有之表皮菌絲層完全去除,否則會延後出菇,因為第二周期菇往往在舊表皮菌絲層較易形成。菌種瓶倒立時,子實體通常直接從舊表皮菌絲層形成,較少於形成緻密菌絲組織塊後再形成子實體。

最後異動時間:2011-08-04 09:52: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