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臺灣食用菇類研究開發史)前言

  食用菇類在我國傳統上被認為是山珍之一,也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美味,五十年前,本省之宴賓席上若有一道一朵香菇之菜餚,便稱上是上席,而今曰由於科技之發達,大多數的食用菇類都可以人工大量生產,因之已成為極普遍大眾的食品。

  若以菜蔬市場之單項產品佔有率而言,食用菇類以往都是微不道的項目,而今據世界各國的統計,加拿大已成為市場之最大宗,美國則次之日本第三,至於法、英、德、荷等國也佔極為重要之地位,而本省近年來也有長足的成長。

  1934年以前,食用菇類之研究,在本省可以說是一片空白,至次年,日人櫻井氏,雖曾有初步的研究報告,後因發生戰爭而又告中斷。臺灣光復後,在1953年之際,臺灣省農業試驗所再度開始有計畫的進行研究開發與推廣,至1970年代,竟成為世界菇類外銷量第一的國家,也為臺灣爭取外匯,年達一億美元以上,成為當時農業社會振興經濟之一大功臣。

  茲將有關本省菇類發展之情況作一簡單的記述,以供參考(2,12)。

  本資料係筆者於1995-1996年,受命撰寫臺灣省農業試驗所百週年慶食用菇發展史一文,及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聽志之基本稿件,由於該兩刊物之篇副所限,未能將有關史料全部容納,今乃融合撰寫一文以作而後對本省農業發展史有興趣者之參考。

  本文有關資料為歷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及臺灣省政府之研究計畫下研發所得資料整理成文,待謹誌謝忱。

最後異動時間:2011-08-04 17:08: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