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栽培

柑橘病害

  本省常見而重要的柑橘病害有柑桔立枯病、裾腐病(根腐病)、黑點病、潰瘍病、瘡痂病、黑星病、柑桔線蟲和貯藏期病害等,其防治藥劑及使用方法可進一步參考農林廳編印之植物保護手冊。

   

*

柑桔立枯病
  本病經由帶病毒的接穗傳播,在田間亦可由柑桔木蝨媒介傳染。病徵與感病性因接穗以及砧木品種不同而異。此病為全身性病害,一般罹病株有共同病徵:葉片黃化,易落葉,梢枯,新葉小形、硬化而萎黃,樹勢衰弱,開花異常,鬚根腐爛等。一般病葉硬化外捲,椪柑及橙類之葉脈黃化較為明顯,而桶柑病葉,由葉尖開始向中肋黃化。在抗病砧木上的柑桔或被弱系統病毒感染的柑樹不出現病徵。嚴重發病株予以拔除。
 
* 柑桔裾腐病
  此病通常發生於靠近地面之樹幹基部與主根,被害部皮層變色,少量樹膠流出,其樹皮逐漸軟化與龜裂,部份脫落致使木質部暴露。被害株葉片萎黃易脫落,樹勢衰弱,梢枯,甚至全株枯萎。本病菌為土棲菌,一般經傷口感染為主,線蟲加害根部可能促進此病之感染。本省地下水位高或排水不良的地方多發生。酸柑砧較易被感染,枳殼及廣東檸檬砧較抗病。治療上用利刀切除患部及周圍組織,將80%益穗(Tuzet)可濕性粉劑一份,和生石灰二十份,加水調成糊漿,塗抹於切除部位,患部癒合後,木質部塗上柏油,必要時實施根接。
 
*

柑桔黑點病(褐色蒂腐病)

  葉片、嫩枝及果實皆可被害,形成突出的小黑點。病菌多時果皮上形成淚斑或赤褐色泥塊狀病斑、果實著色後,點斑四周仍呈綠色。被害枯枝上形成的胞子隨雨水感染組織為唯一的傳染源,因此減少、清除及燒毀枯枝對消滅本病原極為重要。每年四至八月可以80%鋅錳乃浦可濕性粉劑稀釋500倍防治。
 
*

柑桔潰瘍病

潰瘍病發生於葉片、枝梢及果實等部。
  1. 葉片部分:最初發生於幼葉上,呈細小透明水浸狀暗綠色斑點。逐漸擴展變為白色或灰色,最後表皮破裂,呈現鮮褐色海綿狀木栓化之組織,表面粗糙堅硬。病斑初為圓形,多數病斑結連而成不規則之大疤,葉之兩面皆可見到。病斑之邊緣恆有黃色暈環,此為與瘡痂病不同之點,病斑大小隨柑橘品種而不同。
  2. 枝梢部分:外觀上與葉片者相似,但其病斑邊緣缺少黃色暈環,僅一些較敏感性之品種易發生。
  3. 果實部分:病斑亦缺少鮮明之黃色暈環,但表面木栓化更甚,外觀甚為粗糙。病斑內有無數病原菌,如遇雨露即成群溢出,以水滴濺散傳染為主。可以用72%波爾多可濕性粉劑稀釋500倍防治。
 
* 柑桔瘡痂病

  侵害葉片、枝梢及果實等部分,一般發生於幼嫩時期,發病初期呈水浸狀小點,之後變為灰白色至灰褐色,斑點稍變大而隆起,表面木栓化而變為粗糙。在葉片上病斑突出成圓堆狀,而反面即凹陷成為畸形葉,被害枝梢萎縮呈瘡痂狀。果實上之病斑成瘤狀突起,果皮變厚而粗糙易落果。本病以菌絲潛伏罹病枝梢越冬成為翌年第一次傳染源,冬春雨季露水多時,經雨露或風傳播到新枝葉或幼果引起第一次感染,並由之繼續傳染至其他幼嫩部。本省北部山地多濕低溫處多發生。桶柑、椪柑、海梨柑、廣東檸檬、檸檬及溫州柑等容易罹病,酸橘及柚類次之,橙類、金柑、枳殼較抗病。可用40%快得寧可濕性粉劑稀釋500倍防治。

 
* 柑桔黑星病
  果實近成熟時,果皮上初呈現紅褐色圓形小斑,後轉黑色,中央則稍凹陷呈淡褐色,病斑呈不正圓形,上著生小黑點是為本菌柄子殼,柄子殼內生分生孢子。落花後一週至八月中旬可以80%鋅錳乃浦可濕性粉劑稀釋500倍防治,如遇下雨時每一至二週施藥一次。清除及燒毀枯枝和落葉對消滅本病原極為重要。
 
* 柑桔寄生性線蟲
  病原線蟲以卵生或幼蟲越過不良環境,藉不健康苗木及土壤傳播。線蟲往往大量密集侵染根部造成根部褐變,根群生長勢減弱發育不良,使地上部表現慢性衰弱症、頂芽枯死、葉片黃化、枝條乾枯、植株早期萎凋。其防治方法為於春芽萌發時,樹冠外圍下環形開溝 15公分深,將10%托福松粒劑(每株施用50公克)等藥劑平均撒佈於溝底,經覆土後,灌水保持適當濕度。
 
* 柑桔貯藏性病害

  柑桔貯藏性病害有綠黴病及蒂腐病。貯藏果實受綠黴菌危害,果面初呈水浸狀,不久長出白黴粉狀物,向四周擴大,同時轉綠,綠色是為分生孢子,病菌由傷口侵入,未採收之成熟果實亦可被害。柑桔蒂腐病有兩種,褐色蒂腐病發生於本省北部,黑色蒂腐病發生於本省南部,兩種病菌危害蒂部,被害部變軟,轉淡褐色至深褐色,可向下延展危害果實,使其腐敗。兩種病菌皆可侵入生長衰弱枝條或枯枝,褐色蒂腐病亦可危害葉片及未採收之果實,於上面著生小黑點,內生孢子。可在果實採收前四天噴40%腐絕可濕性粉劑1000倍稀釋液,或在果實包裝前浸漬500倍藥液三分鐘,藥液內加0.5%明礬以增加藥效。

最後異動時間:2011-08-16 16:31: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