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平台系統

作物優質生產整合資訊平台

建置時間:2010年

(連結至作物優質生產整合資訊平台)

  作物的生產,必須同時考慮到品種選擇、土壤肥力、氣象變化、病蟲害防治等綜合因素;即使相同的作物品種,也必須因應不同地理環境和栽種季節,給予不同的栽培管理。因此,應該在綜合考慮多因素交互作用的基礎上,透過動態即時性的整合資訊來決定栽培管理技術措施,才能達到優質生產之目標。因此,農業試驗所與各區農業改良場(桃園、苗栗、台中、台南、高雄、花蓮及台東)於97 年起共同合作,凝聚各領域專家的力量,由農委會資訊中心經費支援,執行農委會E 化計畫。

  計畫之目標,在透過一個統一界面的設計,將國內現有各農業資料庫做一有效的橫向溝通及資料連結,使國內重要產業作物的生產栽培各面向資訊(品種選擇、土壤、氣象、合理施肥、病蟲害診斷防治等)進行整合,並強化動態即時性資訊,讓作物生產者都能透過這個整合資訊系統,根據個人所提出的需求諮詢條件,自動連結到分散各地的後端資料庫,以減少蒐集時間,真正能快速、便利且正確地獲取作物生產栽培各面向的整合型優質資訊。透過這樣一個知識整合平台,總結及匯集各領域專家、示範推廣人員等的大量寶貴知識及各種相關資訊數據,亦可作為我國農業知識與經驗傳承的重要根基。

  建立作物品種資訊系統提供作物生產整合資訊平台的一切根源,選取具有高產值、廣域栽培或地區特色、外銷競爭力、及易受災害嚴重影響的各種重要產業作物,目前已完成水稻、青蔥、番荔枝、鳳梨、蓮霧、毛豆、芒果、番石榴、荔枝、木瓜、蝴蝶蘭等11種作物。肥料施用是提供作物生長的基本要素,有鑑於國內生產與進口之肥料商品眾多,透過農糧署協助建立肥料資訊系統,將目前在國內具有合法登記證之肥料商品,依據農民易分辨的類別鍵入系統,可提供肥料商品查詢、不同肥料商品比較、施肥用量計算與新肥料商品通報等內容。台灣地區為亞熱帶氣候對作物生長極易發生病蟲危害,為能方便提供農民對於病蟲危害的了解與辨識,並作合理施用藥劑進行防治,先行建立水稻、青蔥與番石榴3種作物的病蟲害資訊系統。依據作物類別、植體部位、生育期等條件,提供各種病徵的顏色、形狀、質地與蟲卵等相片,讓使用者挑選符合田間所觀察到的現象,再讓系統進行判斷找出符合的病蟲害名稱,並提供相關防治方法。

  有鑑於水稻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長期以來的生產栽培管理技術研究最為完整,本整合系統首先建立「水稻優質生產整合資訊系統」,水稻栽培者可以透過農業試驗所、轄區改良場與農會推廣人員的輔導協助,應用本系統進行水稻之生產管理作業。農民利用家中的電腦與網路設備連接至農業試驗所的系統主機,可進行種植期排程、收穫期預估、合理化施肥管控、病蟲害預警通知與防治、溫度變化紀錄、管理成本紀錄、田間圖像紀錄等。藉由完整的紀錄內容,系統可提供施肥與栽培效益之統計報表,讓使用者完全掌握所有農地或品種的生產效益,適時調整投入成本以獲得更大的效益。目前已完成水稻、青蔥、番石榴、番荔枝、鳳梨、毛豆等6種作物,使用本系統後將可使不同田區的管理工作更為順暢,管理成本之效益分析更容易掌握,朝向擴大栽培面積並創造更大生產收益的目標邁進。

作物優質生產整合資訊平台網站畫面

最後異動時間:2021-11-16 11:30: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