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研究

玉米營養生長期光合物質及氮素累積性狀與產量間關係之研究

作者:魏夢麗、姜義展、陳烈夫、劉大江

摘要:

本計畫以玉米臺農一號為材料,於1991至1993年秋作進行田間試驗,試驗田區土壤為坋質壤土,前作均為水稻。在玉米播種至吐絲期間施以變化栽培密度處理,試圖改變植株在吐絲期之乾物質與氮素累積量,藉以探討吐絲期以前之營養生長對產量性狀的影響。試驗之行距均為75 cm,播種時株距為11與22 cm,分別在雄穗分化始期或吐絲期進行間拔,使部份小區株距增為22 cm。玉米單株產量因密植而降低,但單位面積產量則增高;比較吐絲期開始株距均為22 cm之三項處理,雖然在吐絲期的單株乾物質與氮素含量明顯的以播種後即維持22 cm株距者為高,但子粒產量多無顯著差異,一穗粒數與平均百粒重對密度處理未呈現一定反應,兩項產量構成要素並表現互補效應。玉米植株自雄穗分化始期至吐絲期之日數,約為全生育期的四分之一,此一期間所累積的乾物質可佔成熟期總乾物量的25.3─43.1%,所累積的氮素量更高達總氮素含量的40.4─63.0%,顯示此一階段具極高的碳素與氮素同化作用。植株於吐絲期之單株乾物質與氮素含量,前者佔成熟期總乾物重之27.8─48.1%,後者佔成熟期總氮素含量之47.8─75.5%,變域極大,以未施變化密度的處理較高,吐絲期始將株距自11 cm增大至22 cm處理較低。雖然三項自吐絲後即維持22 cm株距處理植株在吐絲期的營養生長量有異,但子粒充實期間之乾物質累積量均超過子粒產量,亦即如吐絲期營養生長量不同,吐絲後維持相同株距,仍可維持平衡的光合物質供需關係。各處理於吐絲後累積之氮素量則顯著低於子粒內氮素含量,顯示預貯性氮素對產量的重要性,氮素供需平衡關係亦以吐絲期始進行間拔處理的表現較優。綜合各項結果,認為在本試驗條件下,吐絲期的營養生長量對子粒產量並不具決定性的影響,而玉米在子粒充實期間累積氮素與乾物質的能力,視植株在吐絲期的生長狀況與環境因子,可能表現極大的變化幅度,因而具有調節產量的功能。

關鍵字:玉米、栽培密度、營養生長、產量

最後異動時間:2023-11-22 09:27: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