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研究

香椿與食茱萸苗木疫病

作者:安寶貞*、蔡志濃、王姻婷

摘要:

2006 年起發現多處地區的香椿 (Cedrela sinensis) 與食茱萸 (紅刺蔥) (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苗木發生嚴重枯萎腐敗現象。香椿的罹病部位包括莖基部與根系;莖基部染病後,基部隘縮,繼而全株枯萎死亡,而在環境潮濕時,罹病部位長出白色霉狀物;根部染病時,根系壞疽且稀少,嚴重時地上部矮化黃葉,甚而全株死亡。食茱萸則全株可被感染,包括根、莖及葉片,被感染葉片初現淡褐色水浸狀圓形斑點,病斑面積迅速擴大轉為暗褐色,並提早落葉;莖部被感染時,新稍與主莖初現褐色病斑,而後擴大環繞莖部,造成頂芽與罹病處以上部位枯死;莖基部與根系的病徵則與香椿受害情形相似。罹病組織經分離,從香椿上獲得兩種疫病菌,分別為Phytophthora nicotianae (P. parasitica) 與Phytophthora palmivora,而食茱萸上分離到的疫病菌則全為P. nicotianae。將分離到的疫病菌游走子懸浮液各自噴霧接種於兩種作物一年生幼苗上,2–3 d 後均會造成新稍褐變枯萎、葉片出現褐斑後掉落;接種莖基部時,10–14 d 則可造成組織隘縮與植株死亡;接種根部時,約20–30 d 則可造成植株死亡;均與田間出現之病徵一致,並且自接種後發病的組織上均可回分到相同的疫病菌,證實香椿與食茱萸的莖、葉及根系腐敗係由疫病菌引起。兩種疫病菌均為典型 (typical type)疫病菌,P. nicotianae 的菌絲生長溫度為8–36℃,最適溫為28℃;孢囊球形或橢圓形,具顯著乳突 (papilla)及不脫落性;P. palmivora 的菌絲生長溫度為12–35℃,最適溫亦為28℃;孢囊橢圓形、檸檬形或卵圓形,具顯著乳突及脫落性,孢囊柄 (pedicels) 極短,在5 μm 以下。兩種疫病菌均可形成厚膜孢子 (chlamydospores)。其中香椿分離的P. nicotianae 為2 株A1 配對型 (mating type),而P. palmivora 為3 株A2 配對型;而食茱萸分離的P. nicotianae 包括7 株A1 與4 株A2 配對型。利用分子序列特性,包括核糖體內轉錄區間 (ITS) DNA 序列與β 微管蛋白 (β-tubulin) 部分基因序列分析,序列比對結果亦佐證傳統形態分類的正確性。本研究結果係疫病菌為害香椿與食茱萸的首度報導。

關鍵字:香椿、食茱萸、疫病、Phytophthora nicotianaePhytophthora palmivora

下載:https://scholars.tari.gov.tw/bitstream/123456789/14002/1/62-1-6.pdf下載 Pdf 檔 PDF 連結

最後異動時間:2023-06-21 17:03: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