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研究

靈芝引起的檳榔基腐病

作者:蔡志濃、安寶貞*、林筑蘋、蔡惠玲

摘要:

自2006–2012 年由台灣7 處果園 (包括高雄市、屏東內埔與萬巒,及南投草屯) 分離為害檳榔的靈芝病原菌,共獲得32 菌株。在田間,靈芝為害檳榔的根系與莖基部,造成根部與莖基部組織褐變腐敗,終至樹木死亡。罹病的檳榔樹基部與根系,則長出子實體-擔子果 (basidiocarp)。擔子果具短柄或無,正面菌蓋 (pileus)褐色、紅褐色或暗褐色,具假漆狀光澤;背面菌孔面 (pore surface) 淡黃色或淡灰黃色,菌孔圓形或橢圓形。利用太空包木屑培養 (plastic bag sawdust culture),也可以誘導靈芝菌形成擔子果,釋放擔孢子,惟形成的擔子果較田間自然生長者較小。以小麥-燕麥培養基培養靈芝菌種,接種後可以誘發接種之檳榔組織褐變,並可再分離到原接種靈芝菌,完成病原性測定。參考前人文獻,比較檳榔靈芝菌之子實體、菌孔及擔孢子的形態與大小,以及上網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NCBI) 資訊庫比對ITS DNA (ITS1-5.8S rDNA-ITS2) 序列,證實為害台灣檳榔的靈芝菌為狹長孢靈芝 (Ganoderma boninense)。

關鍵字:檳榔、狹長孢靈芝、Ganoderma boninense

下載:https://scholars.tari.gov.tw/bitstream/123456789/14193/1/67-3-9.pdf下載 Pdf 檔 PDF 連結

最後異動時間:2021-11-16 15:54: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