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研究

台灣葡萄晚腐病發生調查及其主要病原 Colletotrichum viniferum 之病原性與親緣關係

作者:林筑蘋*、王智立、蔡志濃、戴裕綸、安寶貞、詹月梅、黃順源

摘要:

Colletotrichum spp. 引起之葡萄晚腐病 (grape ripe rot) 為影響台灣葡萄產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為更瞭解引發台灣葡萄晚腐病之病原菌的主要種類、親緣關係、病徵及田間感染分布狀況,本研究自 2012–2020 年間於葡萄主要產區採集呈現典型葡萄晚腐病徵之葡萄果實、具壞疽病斑之枝條或葉片,藉由組織分離得 Colletotrichum spp. 分離株共 40 株。利用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lyceraldehyde-3-phosphatedehydrogenase (GAPDH)、actin (ACT)、beta-tubulin 2 (TUB2) 以及 chitin synthase 1 (CHS-1) 等 5 個基因建立多重序列親緣關係樹,結果顯示自罹病果實分離之 28 個分離株主要為 Colletotrichum viniferum,並可分成兩個次支序群 (subclade),屬於次支序群 T 菌株分離比例高達 85.7%,屬於次支序群 C 的菌株僅占 3.6%;其他菌株分別為 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 (7.1%) 及 Colletotrichum tropicale​ (3.6%)。​C. viniferum 次支序群 T 菌株分布範圍包括苗栗縣卓蘭鎮、台中市新社區與霧峰區、彰化縣大村鄉以及南投縣信義鄉、國姓鄉、水里鄉與埔里鎮等葡萄主要產地;調查結果也顯示可自田間罹病葉片上分離到 C. viniferum。田間葡萄幼果接種試驗結果顯示 C. viniferum 次支序群 T 之菌株可自幼果期潛伏感染果實,並於果實轉色初期至成熟時產生典型晚腐病徵;溫室葡萄盆栽接種試驗證明 C. viniferum 次支序群 T 之菌株可引起葉片壞疽,病徵多自葉緣一端開始發展,葉片 壞疽周圍常伴隨大範圍黃暈,嚴重時造成落葉,部分菌株可引起葉脈褐化。此外,藉人工接種試驗亦觀察到葡萄卷鬚壞疽與花穗壞疽等病徵。從田間調查與病原性試驗結果可確認 C. viniferum 次支序群 T 之菌株可於 葡萄果實、葉片、卷鬚與花穗等組織造成多型態的病徵。

關鍵字:次支序群、葉部病徵、多基因序列親緣關係、葡萄晚腐病、Colletotrichum viniferum

下載:https://scholars.tari.gov.tw/bitstream/123456789/17488/3/71-2-4.pdf下載 Pdf 檔 PDF 連結

最後異動時間:2022-06-27 16:43: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