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研究

東方果實蠅大面積區域防治效果評估模式研究-台東地區釋迦果園測試

作者:高靜華、黃毓斌*、江明耀、謝雨蒔、鄭 允

摘要:

自2001年開始籌備試行辦理東方果實蠅之「區域防治」,除了採用傳統的含毒甲基丁香油 (90%甲基丁香油 + 5%乃力松) 及蛋白質水解物為防治資材以外,並進行農民組織培訓、設立害蟲密度監測網及劃分防治亞區等工作。全部防治區涵蓋面積約15,000 ha,於2003年12月起進行逾4年的區域防治工作。由密度監測資料顯示,台東地區果實蠅密度以西側沿山地區的發生密度偏高,向東延伸至海岸線密度逐漸降低,每年密度高峰期為4–6月及10–12月。實施區域防治以後,2003至2006年果園外果實蠅密度年度變化之遞減率為35.2%。果園內因實施防治,發生密度較果園外低,2003至2006年之密度遞減率為30.8%。15個防治亞區中,最西側之3亞區因鄰近市區,農地多已開發,果實蠅密度極低,2003–2006年之平均密度皆低於10隻/陷阱/日,2006年其中1亞區因田間管理不良,監測發現果實蠅密度急劇上升,經透過加強防治業已改善。北、西及南邊外環12亞區果實蠅密度則較高,且有尚未開發的山區及農林地未納入防治,因此果園內的防治工作在此12亞區極為重要。經實施「區域防治」後,此12亞區果園之果實蠅防治率分別為72.2%、81.3%、82.6%及89.0%,顯示4年中防治率逐年提高;全區每年使用含毒甲基丁香油總量為750–850 L,果實蠅密度逐年降低,對農業栽培環境有重大的改善。本研究實施期間對各亞區果實蠅密度發生有詳細的監測與記錄,將各年發生密度依監測資料區分為5個等級,並綜合各亞區發生密度,估算台東地區年平均密度指數 (Mean Density Index, MDI),及年平均發生強度 (Density Gradi- ent, DG),再依果園外及果園內所得的MDI及DG計算防治率 (Control Efficacy, CE),希能藉由此一研究發展出大面積蟲害「區域防治」效果計算之初步模式,並期待未來之研究更能提高評估之精度與解釋能力。

關鍵字:東方果實蠅、區域防治、密度監測、釋迦、效果評估

下載:https://scholars.tari.gov.tw/bitstream/123456789/13858/1/journal_arc_59-4-4.pdf下載 Pdf 檔 PDF 連結

最後異動時間:2023-10-03 08:58: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