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研究

進口米之害蟲與害蟎種類調查及監測

作者:姚美吉、李啟陽、路光暉*

摘要:

因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後,台灣自2002年開始進口稻米及長期貯藏,進口時害蟲檢疫及進倉後害蟲防疫為貯藏管理兩個重要關鍵。為瞭解進口米之害蟲為害狀況,本研究自2003至2006年止,針對每一批米進行害蟲檢疫調查,並於部分倉庫進行長期害蟲監測。害蟲檢疫上,共調查117個樣品,樣品中含活蟲之比例達12%,檢出之害蟲並無法定公告之檢疫害蟲,主要種類為米象 (Sitophilus oryzae)。貯藏階段之害蟲監測,發現11種害蟲及1種害蟎。在常溫倉中,害蟲於貯藏13週後即開始發生,害蟲發生密度平均低於每公斤糙米含10隻以下。貯藏26週後,害蟲則普遍大量發生,密度均高於每公斤35隻以上。主要害蟲種類為米象、擬穀盜 (Tribolium castaneum)、背圓粉扁蟲 (Ahasverus advena)、角胸粉扁蟲 (Cryptolestes pusillus)、粉斑螟蛾 (Cadra cautella)、茶蛀蟲 (Liposcelis divinatorius) 及腐食酪蟎 (Tyrophagus putrescentiae)。低溫倉貯藏,害蟲發生明顯降低,延後於貯藏26週後才開始發生,主要害蟲為米象及腐食酪蟎。低溫倉常因壓縮機損壞導致溫濕度失控,而使害蟲大量發生,害蟲密度甚至超過常溫倉。不論低溫或常溫倉,在害蟲發生時均以磷化鋁 (Aluminum phosphide) 燻蒸方式處理,效果良好。貯藏倉庫之害蟲監測,自2005年起,於每月月初提供害蟲調查月報表給倉庫管理單位,供防治時機之參考依據,已使常溫及低溫倉中之害蟲發生量均有降低趨勢。若能持續落實害蟲檢疫及害蟲監測,將能有效降低害蟲發生及進口米之危害損失。

關鍵字:進口米、檢疫害蟲、米象、粉斑螟蛾、腐食酪蟎

下載:https://scholars.tari.gov.tw/bitstream/123456789/12075/1/58-1-3.pdf下載 Pdf 檔 PDF 連結

最後異動時間:2023-10-03 10:54: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