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研究

栽培稻 (Oryza sativa) 與野生稻 (O. australiensis) 導入系統之建立及其產量相關性狀之表現

作者:李長沛*、古新梅、胡澤寬、陳治官、賴明信、曾清山、陳哲仁、曾東海

摘要:

利用野生稻建立的導入系統 (introgression lines; ILs) 為育種增進及遺傳分析的良好材料,本試驗擬在稉稻背景下,測試栽培稻與澳洲野生稻 (Oryza australiensis) 導入系統的可行性。以5個稉型栽培品種 (O. sativa) 與從IRRI引進之3個O. australiensis系統 (IRGC100882、101379、101410) 進行雜交並行胚拯救培養,依雜交組合的不同,雜交可稔性 (seed set) 介於2.3–54.6%之間,胚拯救培養成活率則為0至83.3%。調查台農67號 (TNG67) 與3個野生稻系統的雜種F1,除TNG67 × IRGC101410 表現出雜種弱勢,其餘兩雜交組合F1可正常生長,但均不具稔性。經回交後僅TNG67 × IRGC 100882可獲得回交種子,所得BC1F1植株均不稔,但於BC2F1則可獲得部分可稔植株,第1次和第2次回交的成功率均低 (< 0.98%),經第3次回交的成功率平均達46%。評估多次回交之F1及F2世代的表現,發現於BC2F2和BC3F1可得正常稔實植株,而且各性狀的變異大,可作為選拔之適期。成立的系統經外表型選拔固定至BC3F7,獲得111個系統,有8個 (7%) 系統產量較輪迴親本TNG67增產10%以上,最高達23%。在其他產量相關性狀上,各性狀表現最佳的系統與輪迴親相比,增加幅度從千粒重的15.7%至每穗粒數的78%。這些經由多次回交建立的種間雜交導入系統,可做為中間親本並將進一步分析其遺傳組成。

關鍵字:栽培稻、野生稻、種間雜交、回交、胚拯救培養、導入系統、產量性狀

下載:https://scholars.tari.gov.tw/bitstream/123456789/12064/1/58_3_7.pdf下載 Pdf 檔 PDF 連結

最後異動時間:2023-10-04 09:23: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