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研究

不同基因型、栽培密度及收穫期對落花生產量及品質的影響

作者:呂坤泉、葉茂生、楊金興、盧煌勝

摘要:

本試驗採用四個落花生基因型為材料,包括Spanish type 的臺南11號及臺農6 號與 Virginia type 的立枝仔及VB313,採二種株距(10cm及30cm),於1995 年春作及秋作種植於臺灣省農業試驗所之試驗農場,分六個收穫期取樣調查莢數、莢重、粒數、粒重、公頃莢果產量、公頃籽粒產量、油分及蛋白質含量等八個性狀,以探討不同基因型、栽培密度及收穫期對落花生產量及品質之影響。試驗結果發現,調查的八個農藝性狀,在基因型間、栽培密度間及收穫期間均有明顯變異。臺南11號具有最高之莢果與籽粒數目,立枝仔及 VB313 在秋作之莢果、籽粒性狀表現甚差;油分含量在基因型間因期作及密度互有高低;Spanish type 之蛋白質含量顯著高於 Virginia type。單株莢數、莢重、粒數、粒重四個性狀均以疏植者多於密植者;但公頃莢果及籽粒產量,則以密植栽培較高。太早收穫之莢果籽粒產量及油分蛋白質含量均低。本試驗中,春作始花後108~115 天,秋作始花後90~97天,可視為收穫適期。

關鍵字:落花生、基因型、栽培密度、收穫期

最後異動時間:2023-11-17 10:17:00
  • 回上頁